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雅·小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雅·小旻

 

 

 

小雅·小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旨在讽刺周朝昏庸的君主不能采纳善谋,遂致国事不可为,贤良之臣有“临渊履冰”之惧,诗中所倡导的“临渊履冰”人生哲学已成为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诗人以讽刺的口吻揭露最高统治者重用邪僻而致使“犹谋回遹”为中心,通过揭露、感叹、批判和比喻等表达方式,一气呵成,词完意足,鲜明地表达了他愤恨朝政黑暗腐败而又忧国忧时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小雅①·小旻

旻天疾威②,敷于下土③。谋犹回遹④,何日斯沮⑤?谋臧不从⑥,不臧覆用⑦。我视谋犹,亦孔之邛⑧。 潝潝訿訿⑨,亦孔之哀⑩。谋之其臧,则具是违⑪。谋之不臧,则具是依⑫。我视谋犹,伊于胡厎⑬。 我龟既厌⑭,不我告犹⑮。谋夫孔多⑯,是用不集⑰。发言盈庭⑱,谁敢执其咎⑲?如匪行迈谋⑳,是用不得于道㉑。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㉒,匪大犹是经㉓。维迩言是听㉔,维迩言是争㉕。如彼筑室于道谋㉖,是用不溃于成㉗。

国虽靡止㉘,或圣或否㉙。民虽靡膴㉚,或哲或谋㉛,或肃或艾㉜。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㉝。

不敢暴虎㉞,不敢冯河㉟。人知其一,莫知其他㊱。战战兢兢㊲,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创作背景

此诗为讽刺周代昏庸的统治者而作。《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笺》订正说:“当为刺厉王。”朱熹《诗集传》不明言讽刺何王,只说“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综观全诗,作者应该是西周王朝末期的一位官吏,至于是讽刺周幽王还是周厉王,诗无明证,只好用“最高统治者”统而言之。不论是幽王还是厉王,他们都骄奢腐朽,昏愦无道,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听信邪僻之言,重用奸佞之臣,不知覆灭之祸,已积薪待燃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此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此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言旻天之疾威,布于下土,使王之谋犹邪辟,无日而止。谋之善者则不从,而其不善者反用之。故我视其谋犹,亦甚病也。”“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别其为小雅也。其在小雅者,谓之小;故在大雅者,谓之召旻、大明,独宛、弁阙焉。意者,孔子之矣。虽去其大取其小者,犹谓之小,盖即其旧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夫天下不患无谋,患在有谋而弗用;不患在有谋弗用,而患在用非其谋。谋非所用,则好谋实足以误事。又况以邪僻之人议之于前,而以多欲之言听而断之于后也哉[1]

参考文献

  1. 小旻,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