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小艾》是1951年5月张爱玲 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连载的一部中篇小说。文中描写女佣小艾在旧社会受尽压迫,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活的故事。 作者张爱玲本名张煐,是一位名女作家,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祖籍河北丰润,汉语现代作家。 《小艾》讲述的主要是小艾的故事,女佣小艾自幼被卖进上海的席家,连父母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饱受老爷太太和其他仆人的欺负。后被老爷席景藩强暴并怀孕,孩子被姨太太忆妃打掉,小艾因此流产并留下病根。小艾后遇见在印刷厂工作的冯金槐,两人情投意合并结婚。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抗战的爆发,金槐工作的印刷厂搬到香港,金槐遂跟随去了香港后辗转多个地方。与此同时金槐的母亲和兄弟因躲避战乱和地主的盘剥,从乡下逃到上海投奔小艾。小艾流产后的病根发作,但为了养活婆婆一家子,不得已又给别人当女佣。 《小艾》是一个很纯粹的“无产阶级故事”,这在张爱玲的创作中是个异数。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问张爱玲能否写无产阶级故事,她的答复是她对此不太熟悉,“要么只有阿妈(指佣人)她们的事情,我稍微知道一点。”言下甚是不屑。 相比《倾城之恋》等前期作品中“那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传奇》,经济日报出版社,张爱玲著,陈子善编,146页),这一结尾逊色很多,有点让人失望,尤其于前面精彩的笔墨相比更显突兀,然而考虑到《十八春》同样性质的结尾,与进入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文学作品惊人相似的一致,这一情况也并非不可理解。同时,还要看到在《倾城之恋》中是战争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同样解放成全了小艾和金槐夫妇,在此张爱玲表现了普通人在时代也就是历史和命运面前的无奈与顺从,无论这种变化对于他们有利与否。 但在这看似平庸的结尾中张爱玲仍显示了其独到之处。如:七十节第三段金槐给小艾盖上旧棉被注意到上面的花纹:大红花不被面,上面一朵朵细碎的绿心小白花,看着眼晕,看得人心里乱乱的。“绿心小白花”不正是小艾人生的象征。小艾来到席家是快到端午节时,因此五太太给取名字叫小艾。 小艾的一生是一个平凡女人的悲剧人生。时间和空间是被割裂的,人们生活与自己的世界中,无暇顾及他人即使对面相逢也只是自顾自的走过。斜阳里匆匆而过的人们忙碌着,没有人关心他人在忙些什么,小艾要死了,也只有“执子之手”金槐独自伤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潜这句诗中是有着堪称隽言的对于生命的深切与悲凉的彻悟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描写是理解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水晶曾在一篇文章中论及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同样我们在《小艾》中同样可以发现镜子意象的运用和发挥。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内容预览

下午的阳光照到一座红砖老式洋楼上。一只黄蜂被太阳照成金黄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飞过。一切寂静无声。这种老式房子,房间里面向来是光线很阴暗的。席五太太坐在靠窗的地方,桌上支着一面腰圆大镜,对着镜子在那里剪前刘海。那时候还流行那种人字形的两撇前刘海,两边很不容易剪得齐,需要用一种特别长的剪刀,她这一把还是特地从杭州买来的。她忽然把前刘海一把掳上去,要看看自己不打前刘海是什么样子。五太太明年就三十了,在当时的“女界”仿佛有一种不成文法,一到三十岁,就得把前刘海撩上去了,过了三十岁还打前刘海,要给人批评的。五太太在镜子里端详着自己的脸。胖胖的同字脸,容貌很平常,但是,都说她福相,也还有人说她长得很甜净。无论如何,是一点也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