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百日草

小百日草,所属植物界,属菊科,生长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1]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株高15~60厘米,全株具毛。叶对生全缘,卵形或长椭圆形,基部抱茎。头状花序,径约4cm,黄色,花期夏秋。瘦果扁平。株高15~60厘米,花期6~9月。花色有黄色,粉色及复色等。单瓣,先端有缺刻。

生长环境

喜温暖,喜光,亦耐半阴,耐旱,忌酷暑、湿涝。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发芽适温21-22℃,5-8d发芽。生长温度18-21℃,9-10周开花。

分布范围

原生地:美国西南部地区、墨西哥

主要价值

小百日草色彩鲜艳,花期长,是园林中重要的夏季花卉,适宜大面积种植,管理较粗放。布置花坛、花境,丛植、条植均可。小百日草,又名步步高对叶梅五色梅,为菊科百日草属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40~120厘米,茎直立,上被短毛,表面粗糙。叶对生,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叶基抱茎。头状花序直径为5~15厘米,着生于枝顶,具长花梗。舌状花多轮,花瓣呈倒卵形,顶端梢向后翻卷,有白、黄、红、粉、紫、绿、橙等色,筒状花集中在花盘中央。花序总苞多层呈钟状,基部联合。舌状花也能结实,其瘦果呈卵形或瓶形,顶端渐尖,中部微凹。筒状花结出的瘦果呈椭圆形,扁而小。8~10月,百日草的果实陆续成熟,种子寿命长达3年。百日草的花期在6~10月。百日草经长期人工杂交和选育,栽培品种较为繁多,大体上可分为大花高茎型、中花中茎型和小花丛生型三类。大花高茎型株高90~120厘米,分枝少,顶生花序直径可达12~15厘米。中花中茎型株高50~60厘米,分枝较多,花序直径为6~8厘米,顶部 略平展,整个花序近似扁球形。小花丛生型株高为40厘米,分枝多,每株着花的数量也多,但花序直径小,仅有3~5厘米,舌状花平展而不翻卷,花序外观似球形。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的矮性系的新类型百日草枝平展,呈半圆形,花径在7~8厘米,株高在30厘米以下。最矮的迷你型株高仅有20厘米,花径约有4厘米。百日草原产墨西哥等地,现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其生性强健,适应性强,根系较深,茎秆坚硬不易倒伏。喜阳光,喜温暖,不耐寒,耐贫瘠,耐干旱,忌连作,怕湿热。地栽在肥沃和土层深厚的田块生长良好,盆栽时以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培养土为佳。繁殖百日草,通常采用播种法。发芽的适宜温度在20℃~25℃,7~10天便可萌发。露地播种时间不宜过早,如出苗后气温降到15℃以下,幼苗将停止生长,以后会始终生长不良,形成“小老苗”。苗高5~8厘米时,宜分栽一次,5月下旬可移栽到花坛定植。6月中旬以后也可取侧枝扦插繁殖,注意遮阴防雨,以免插穗感染腐烂。盆栽百日草宜选矮性系的新类型和矮性大花品种,可于2月上旬在温室盆播,3月中旬分苗移入内径在10厘米的盆内,每盆一株,4月上旬换入内径在18厘米的盆中定植。在室温平稳、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水肥适度的条件下,百日草在“五一”节即可开花展出。[2]

多图

小百日草的花语

每日的问候

小百日草的药用价值

清热;利湿;解毒。主湿热痢疾;淋证;乳痈;疖肿

小百日草的病虫害防治

白星病症状:叶上发病。初生暗褐色的小斑点,后成周边暗褐色而中心灰白色、直径2~4毫米的病斑。多在下部叶上发病,严重时叶卷枯。病斑表面有暗绿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施足肥料,培育壮苗,防雨遮荫,定植后适时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加强棚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
  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然后立即喷药防治,可用1:0.5:200倍的波尔多液加0.1%硫磺粉,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代森铵800~1000倍。

黑斑病 又称褐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被侵染植株的叶子变褐干枯,花瓣皱缩,影响观赏。

症状:叶、茎、花均可遭受此病危害。叶片上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大为现规则形状的大斑,直径为2毫米~10毫米,红褐色。随着斑点的扩大和增多,整个叶片变褐干枯。茎上发病从叶柄基部开始,纵向发展,成为黑褐色长条状斑。花器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不久花瓣皱缩干枯。幼苗期,茎的基部受害时,形成深褐色中心下陷的溃疡斑,病斑逐渐包围茎部,使小苗呈立枯病症状。

防治方法

  1. 选择排良好的地段种植。栽植密度要适当。避免连作。种子播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侵种10分钟)。秋后,病叶、病茎等集中销毁,消灭来年的侵染源。从无病的健康母株上留种。
  2. 用50%代森锌或代森锰锌5000倍液或80%新万生右湿粉剂6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叶背表面喷匀。

花叶病(CMV)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常引起植株矮小、退化,观赏性下降。

症状:发病初期叶上片呈轻微的斑驳状,以后成为深浅绿斑驳症。新叶上症状更为明显。

防治方法:灭蚜防病对百日草花叶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也要注意田间的卫生管理,根除病株,清除CMV的其它寄主,以减少侵染源。[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