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富煤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富煤带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1]》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名词解释

富煤带是指在同一聚煤坳陷或聚煤盆地中同一时间单元内聚煤作用相对富集地带。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富煤带的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可以是厚到巨厚煤层分布地带,也可以是总厚度较大的许多单个煤层分布地带。与聚煤盆地的总面积相比较,富煤带在聚煤盆地中所占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却可能占有盆地内煤储量的大部分。例如,辽宁省早白垩世铁法盆地的富煤带,其面积仅占盆地总面积的1/20左右,而储量却占盆地总储量的1/2以上;中国南方二叠纪的主要富煤带在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部的部分地区,其主要部分为六盘水煤田,煤储量却超过南方12省其他地区二叠纪煤储量的总和。

形成条件

富煤带形成于沉积盆地中有利的古地理环境与古构造条件的叠加部位。富煤带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①海成湖泊的三角洲,大的富煤带皆形成于废弃的三角洲平原上;

②冲积平原,特别是曲流河两侧的泛滥平原,当河流决口或改道后,原河道旁侧的泛滥平原可形成面积广大而稳定的沼泽化地区;

③有障壁沙坝保护的滨海平原;

④扇前洼地;

⑤浅水湖盆沼泽化区等。

此外,还需要具备有利的、能保证造成成煤植物繁茂生长的古气候条件和古构造条件。

形成原因

富煤带的形成是古地理和古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可通过沉积相组合、含煤岩系厚度和旋回结构等方面分析加 以揭示。

适当的沉降速度,即当泥炭的堆积速度与基底沉降速度长期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利于原煤层的形成。统计分析表明,富煤带的范围与盆地中适当的地层厚度范围相吻合。地层厚度过大(即沉积过快)与地层厚度过薄(即沉降过慢)的地区,均不利于富煤带的形成。

富煤带的分布受控于聚煤盆地中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单元的分布格局。同一聚煤盆地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富煤带,如狭长的地堑式断陷中富煤带呈串珠状或雁列状分布于扇间洪泛洼地中,而每个富煤带又与一定的低一级别古构造有关。

形成过程

富煤带的展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因为断陷盆地聚煤作用的重要特征是煤层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富煤带的分布受沉积体系分布和古构造活动的双重控制(李思田等,1988)。如图1所示为阜新盆地切过富煤带的横向剖面,由该剖面可以看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煤的富集特征可明显的分为三个带,即向盆地边缘的煤层急剧分叉带,向盆地中心的煤层缓慢分叉带和它们之间的煤层合并带。在煤层的急剧分叉带,煤层迅速分叉变薄,并与盆缘的扇三角洲前缘指状砂体频繁交替,煤层层数多,但厚度较薄,基底的沉降速率和沉积物的堆积速率较快;在煤层缓慢分叉带,煤层主要与河道透镜状砂体和浅湖细碎屑沉积交替,煤层分叉程度较低,煤体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梯度较小,煤层层数和煤层厚度中等,基底的沉降速率和沉积物的堆积速率较煤层急剧分叉带慢,该带宽度通常 >1~2km;在煤层合并带,煤层层数少,单一煤层厚度大,煤层结构简单,基底的沉降速率较慢,为相对较稳定的古隆起区,基底的沉降与泥炭的堆积保持相对稳定的补偿状态,该带宽度通常 1~2.5km,构成了明显的富煤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