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容我发个呆(刘宁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容我发个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容我发个呆》中国当代作家刘宁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容我发个呆

某天,开着车,忽然逸出一个念头,写篇关于发呆的感受体验;于是,有点激动地写下标题,却对着它呆怔了半晌——

关于发呆,百度词条上说:呈现出呆相,发愣。发呆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务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

我上心理课的时候常和大小学员玩一个小游戏,让大家围一圈,每人左手伸一食指朝上(如伞柄),右手掌摊开向下(如伞盖),与左右依次连接(右手掌轻搭在右侧学员的左食指上),然后一声令下,学员要迅速用右手盖抓握住旁人的左手指,同时要让左手指迅速撤离,避免被抓。一轮下来,拉扯成一团:有的左手被人擒住、右手又抓住了别人;也有逃脱自保的,更厉害的是脱身的同时又擒获别人。

这个游戏写得啰嗦,操作其实简单,玩起来也容易热场,一轮下来,紧张雀跃,意犹未尽,大家身体一动,情绪就升上来了。

游戏结束,我们再用这个去理解人在现实情境里的三种应激本能——战斗与逃避和木僵,就很形象直观了。身体这一套本能的警报系统,是人类存续下来天生的能力,更早识别危险,使我们的身体做好反应。在远古时期大大提高了我们祖先的存活率。

而战与逃,虽然方向不同,都是要紧张的调动身体资源。唯独第三种应付大有区别,又不战,又不逃,原地“石化”。

你可能担心,险要时刻,“不动”状态不是更危险。其实不尽然,在千年的进化里,身体的智慧系统已完成情境分析:打得赢就打了,逃得了就逃了。而这两种反应都不合适,那就选择另一种自救吧——假死。

如同很多动物在遇到天敌时装死,通过僵住不动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显眼,从而增加自己生存下来的机会。所以,僵住的反应,是有进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交互密度和频次呈百千倍增加。即使足不出户,手机微信抖音各类软件从早到晚,工作的、私人的讯息不断(一天之中,个体甚至可以数百人完成线上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警报系统长时间待机运作,不断的反应、工作和消耗。

如果频繁或不当操作,即使电脑也会运算过载,导致“宕机”。而身体的反应同样类似,对现实环境里各种潜在、疑似的危险信号不断,导致我们常处在过于警觉、担忧和恐惧,在判断和选择上也容易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偏离理性。

所以,木僵,可以视为一种过载保护。身心失衡的时候,用“躺平”的方式自我保护。

忽然也联想到“剪刀、石头、布”的划拳游戏。剪是战,布是逃,而石头则以“钝化”胜“锋锐”。

西游记里,机敏的孙悟空也曾用过很多次,一个定身法,肉身呆立,停在原地;精魂奔逸,寻找解法。

联想到我最近咨询工作中的一个来访者,16岁的男生,体型略胖,坐立行走慢人半拍,打了耳钉和唇钉,乍看有点社会少年的气息。了解了成长史之后,才知道家庭养育环境的不安定,和成长中依恋的创伤,让他用一种钝感的状态生活,遇事不急,与人不争,唇钉也许是他与人群划开距离的方式,在一个减少反应的状态下“保全自己”。须知头一缩,龟壳就是护身铠甲,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保命之大用呀。

还有一个成人来访,从小就是学霸,备受父母宠爱,上了很好的大学,大一时突然“崩”了,身体和情绪各种不安,静坐不能,被诊断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治疗隔年又复发,办了几次休学。咨询中,她对自己心症的理解是,从小到大,一直力争上游的是A版的自己,读学创业赢大钱;而另一个B版的自己,一直在阴影里,想的是自在玩耍、休学退学、出家。这次由A版到B版的切换,不知从何缘来,但在A版的活法里,她体验到宏大叙事的成功目标下的无意义感如此真切。后来,也回溯了她的生活史,以及与家庭父母的关系互动,即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明珠”也配合着发亮发光,用争辉回报父母殷切期待。于是乎,通过中考、高考、大学创业做了一道又一道自我证明题,可是,在人外有人的强手环境里,仿若登上一个悬挂的天梯,永远到不了顶。

“一寸光明一寸金”,可能是早一代“鸡娃”的座右铭。可是,时间只是生命的刻度尺。王尔德说,生命的体验是流动的,流动的生命才是珍贵的活水。把时间交给书山题海的孩子们,接受着高效教育标准化的训练,用“知”代替了“识”,隔离了宝贵的生活。时间一寸都没有留白,如在囫囵中吃完的人参果,体验不到本来的好滋味。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来访在发出求救的呼声。各种竞求下的焦虑和目标本身的无意义感已经是当下时代蔓延的情绪共病,普罗大众,概莫能外,生命和身体都被无形的社会价值洪流所裹挟。疫情三年,极深地触动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但是,如何去过活,仍然是具体到个人的议题,无法从集体里找到通用版本。而心理咨询,也为越来越多的正常人、以及本身就是社会高功能的群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滋养空间和精神容器,来一探“究竟”。

所以,在咨询师的角色里,我见证了很多来访在外在的撕卷拉扯中,重新梳理和调整自己的频率和节奏。在外界看来,也许他们就处在一种“假死”的状态——停学、停职、停止社会功能。如果来访和背后的家庭/重要他人,能真正理解到“假死”背后的积极意义和正面需求,则能化成,向死而生的力量。在此之前,非得被外力强制去做些什么,很可能变成“送死”,君不见这些年,自伤与自杀的社会危机事件如此之频繁。

其实,不仅是来访者,回归到自己的体验里,我从事咨询职业以来,和来访凝神聚力的工作,心能运作消耗巨大。咨询结束后,情绪还会后延,需要缓慢代谢。如同一个陶制容器,反复倒入不同的液体,气孔里总有残余,这些混杂交融也构成了咨询师特有的“职业气味”。虽然有个人体验和督导的方式去处理消解。但人格中的双向渗透,仍然需要咨询师对自己的身心做更多的观照和觉察,如同完成“自我”的静置,让混杂液分层澄清。不然,容器上的某些残余,会大大影响来访者与咨询师本身的健康。

心理圈张维扬老师常说一句偈语:“首先是放松,其次是其次”。老曾(对心理大伽曾奇峰亲切的叫法)也说,人在极其放松的状态,就像是撒手人寰的状态。都在鼓励大家多发呆。(哈哈)

所以,所谓的中年人回家前习惯车内静坐半小时;又或者在吞云吐雾中放空,在甩杆池野的垂钓中放松,这些都是身体无意识的“木僵”状态启动;再到主动选择的打坐冥想、禅修,都在视发呆为福流,以呆养神。忽然也理解了早些年报道中某港星的消遣方式是“打飞的去伦敦喂鸽子”,远离熟悉的环境,将所有外界的目光一一消磁,化身路人甲,完成一场精神自我的投喂。

前些天,我感觉自己被工作挤压成一团,即兴想第二天去海边发个呆。本计划一大早动身,结果一觉醒来,天色忽变,乌云压阵,风大雨急,还伴有台风预警,只好暂且打消念头。到了中午,风雨暂停,厚重云层间,又晴了一条缝,我心里也泛起了晴光,想着即使天气不好照样有人在路上行进,便放下顾虑,驱车前行。好在路途不远,抵达近海公园时发现附近车流人流比往常少了很多。车很快停好,也隔空飘来了海的味道。远眺过去,阴天青色的大海,比平常所见的蔚蓝色版本,别具几份新意。

我脱鞋赤足踩着沙子走向海滩,被海风拂抱,触到浪卷白边,从脚趾缝里穿过阵阵海水和沙流。看到有人在远处冲浪嬉水,游泳泡在水里,或者埋在沙子里,三三两两,在这个天然的场域,自顾自沉浸。我看到风,从各个方向轻快穿梭,抚弄姑娘们的长发,撩起小伙们的衣衫,揭开孩子们的帽子,吹醒游人惺忪的眼睛,还起劲儿地推着一层叠一层的海浪,奏起节奏悠扬的乐曲。

“呆”坐久矣,我起身沿着海边栈道走了一小段。脚下的栈道,开始的一段是用石木和玻离相嵌、人工巧设的连廊。凭栏而立,更有“观潮”的味道。底下是巨大的天然石块,带着岁月刻画的裂纹。远处,有隐隐的船影,积在海天边的堆云。海天无言,唯有潮声不尽。却正是:闲观造化余,静极悦自性。胡蝶忽飞来,吾心已无竞。[1]

作者简介

刘宁蒗,现年 43岁, 湖南湘潭人,现居深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