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

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图片

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录

藏品简介

名称: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

年份:清嘉庆

类型:瓷器

规格:高9.9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9.1厘米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窑口:宜兴窑

关键词:宜兴 宜兴窑

藏品鉴赏

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清嘉庆,高9.9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9.1厘米。   

壶身圆筒形,分内外两层,内层壶胆可取出,内外壶间有腔体,注入热水可以保温。平盖,盖内钤椭圆形楷书“友兰”小印。壶腹刻行书“卢同七碗风生液,李白吟诗斗百篇。”落款“二泉”。底刻篆书“阳羡邵友兰制”圆形印章款。壶以紫红色砂泥制成,形制新颖,设计巧妙,内外胆口边严丝合缝,实用和美观集为一体。   

二泉即邵二泉,常与制壶名家邵友兰合作,清代道光年间两人曾为宫廷制壶,其作品以制器巧思而闻名。

藏馆介绍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3]

藏馆历史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取消清帝溥仪帝号并将其逐出紫禁城。李石曾先生当即建议设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清室善后委员会,并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早已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运出宫。

1933年华北形势突变,于是国民政府命令:故宫南迁文物。当时共计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也留有相当多的珍品。后来又因八年抗战,日本入侵南京,故宮文物再向西迁,分為北、中、南三路经火車和水運。經三年多至四川。後抗戰勝利,故宮文物又再度運回南京。

1948年到1949年,国民政府将文物运往台湾本島保存,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其中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大陆;但運至臺灣的文物皆為精挑細選的文物,所以意義仍十分重大。1万多箱南迁文物中总共运臺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期间南京中央政府曾下令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经火车运至南京,马院长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四散中國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代以後陸續運回故宫博物院,但仍有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重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保存清代故宮文物。

中華民國政府在1965年11月12日位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区外雙溪恢復設置国立故宮博物院,以存放在臺灣的2972箱文物。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区分,称其为称为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简称台北故宫

藏馆藏品

据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记载,有一百一十七万餘件宫廷遗留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书画、陶瓷、珐琅器、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另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

虽然有部分清宫旧藏文物于1948到1949年迁往臺北故宫,但通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总数达到18626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3336件、一般文物163969件、标本15385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这180万件(套)藏品分为231个类别,含15.6万件纸质文物,16万件青铜器,1.1万件金银器,1.9万件漆器,30.6万件陶瓷。截至2016年左右,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中国内地博物馆系统4510座博物馆共收藏珍贵文物401万件(套),故宫博物院的168万件珍贵文物占其中的42%,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居中国博物馆首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