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宗赜
|
|
|
宗赜
宗赜本为湖北襄阳人,俗姓孙,父早亡。 二十九岁出家,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等地)度芦,从法去法云法秀(1027——1090)禅师出家。 法秀后至汴京(洛阳)主持法云寺,宗赜遂投师长芦应夫门下,并于应夫门下得悟。
人物介绍
宗赜(zé),襄阳孙氏子。 父早亡,母携还舅氏鞠养。 长成习儒业,志节高迈,学问宏博。 年二十九,幡然曰:“吾出家矣!” 遂往真州长芦,从秀圆通落(上髟下采),学最上乘。 未几,秀去而夫继。师得旨于夫,遂为夫嗣,而绍长芦之席。一法窟父子接踵弘阐者三世,云门之道大震,江淮之间,几无别响。 师上堂曰:“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金屑既除,眼在甚处?” 拈拄杖曰:“还见么?” 击香桌曰:“还闻么?” 靠却拄杖曰:“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 启示明切若此。
传奇
师性孝,于方丈侧别为小室,安其母于中。 劝母翦发,持念头阿弥陀佛号,自制《劝孝文》,曲尽哀恳。 师师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 至感普贤、普慧二大士,梦求入社,其精诚可知矣。 其母临终,果念佛吉祥而逝。 始卒数十年间,以安养一门摄化。 缁白从化,临终正念如其母者,盖不如几何人。 师持勤匡道一念,得自天性。 以言难及远,往往托笔墨以致心焉。 其劝供养则曰:“若有无限之心,则受无穷之福。” 其劝坐禅则曰:“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又曰:“道高魔盛,逆顺万端,但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 其警游谈则曰:“既乖福业,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并伤实德。” 其警拨无则曰:“粗解法师,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不贵行门,此偏枯之罪也。” 又曰:“宗说兼通,若杲日丽虚空之界; 心身俱静,如琉璃含宝月之光。 可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众流入海,总号天池。” 其言意至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 未详所终。 据此,宗赜本为湖北襄阳人,俗姓孙,父母早亡。 二十九岁出家,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等地)度芦,从法去法云法秀(1027——1090)禅师出家。 法秀后至汴京(洛阳)主持法云寺,宗赜遂投师长芦应夫门下,并于应夫门下得悟。
生卒
宗赜的生卒年代,史书失载。然据《宗赜传》,他是二十九岁时从法秀出家的,随即法秀去了汴京。考《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汴京法云寺乃是冀国长公主所建,建成之后,宋神宗诏“秀为开山第一祖”,并遣中使前往降香,以表神宗至之礼。又据《释氏稽古略》卷四,神宗诏请法秀的时间是元丰七年(1084)。也就是说,如果史书记载无误,宗赜应该出生于元丰七年之前二十九年,即是公元1056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元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