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斗茶步骤与规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宋朝斗茶步骤与规则在宋朝“茶文化”非常盛行,里面包括的内容也是非常多。斗茶就是其中之一。在宋代,斗茶是人们将茶和茶汤的质量相互之间进行斗比高下的一种竞赛活动,到了现代斗茶文化依旧存在。那斗茶是怎么斗的,它又是如何判定胜负的呢?[1]
斗茶活动最初起始于民间,当时的福建茶人每年在新茶做出时,相互之间都要把各自做的茶拿出来点成茶汤进行比较,看谁的茶做得好。后来文人雅士乃至宫廷纷纷仿效,逐渐蔓延全国并成为一种时尚。
那么,斗茶到底是怎么斗呢?在宋代以前,中国的茶道以煎茶道为主,就是将茶釜(锅)中的水烧开后再将茶末放入锅中一起煎,然后放入各种调料,煮好后再用茶勺打到碗中喝。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点茶的方法,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也就是说先要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而所谓斗茶,就是通过两人的点茶技艺进行捉对“撕杀”,三斗二胜为局。胜负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所谓“淳淳光泽”,民间把这种汤花叫做“冷粥面”,意思就是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宋代点茶所用茶碗持重建盏,原因即是因宋代白色重白,黑色茶碗最能表现茶色。二是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水痕的出现,水痕先出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即汤花保持时间长,能紧贴盏沿而不散退(咬盏)者为好茶,斗茶用的建盏,盏沿下有折线,所注的水到此线为止,因此汤花一退,水痕马上就能看得出。斗茶的最后步骤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是斗茶的最后胜利。
在斗茶形式中所使用的方法又逐渐形成了分茶的技艺。“分茶”也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与点茶相比,“分茶”更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宋人直接描写分茶的文学作品以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为代表,说是:“煎茶不似分茶巧”、“怪怪奇奇真善幻”。北宋初年陶《清异录》对此也有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也乐以此道,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还亲自动分茶取乐。
日本茶道的形成就是源自中国宋代的点茶技艺。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由宋传入。”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话》中也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代的分茶,不仅可以寄托文人的闲情逸致,培养艺术的灵感,体现人格的品位,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技巧。同时也是宋代商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人们习惯地把从事饮食服务的店铺直接称为分茶或分茶酒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在京城开封宣德楼前御街东有李四分茶,曲院街北有薛家分茶的记载。
了解、学习古人的斗茶和分茶技艺,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辨别茶的优劣,把好质量关,同时也对今天的茶艺如何继承传统、学习古人高超的茶艺,继续弘扬中华的茶文化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