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通越岭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通越岭道,在清朝统治台湾末年,扮演重要的军事地位。自清代以后,安通越岭道成为璞石阁与成广澳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孔道,来往商贾、垦民、传教士络绎不绝。日治时期,日人略加修筑,改称红莝越,全长约14公里。 安通越岭古道东段位于海岸山脉中段,由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村南竹湖社区(位于台11线92.5公里)竹湖圳产业道路进入,车程约10分钟可抵登山口 ,由登山口开始步行,至西段终点平台长约5.2公里。 是第一条跨越海岸山脉连通东部海岸及花东纵谷的道路,为清朝至日治时期通婚、传教、挑货的重要道路。安通越岭古道自1970年代荒废后,鲜少人迹,直到2002年之后林务局重修安通越岭古道,聘请专家勘查;东段地处偏僻因此不再修复,西段因具有人文与生态旅游价值,于2008年重修完成。

景色多样

步道前段景色多变,森林桂竹林交替出现,植物鸟类昆虫物种丰富多样。春夏时,开紫花的钉地蜈蚣,结紫色浆果的普拉特草,水鸭脚秋海棠开著嫩红的花瓣。


步道约200公尺的桂竹林,夏季时可以观察到姿态体色美丽的箭环蝶,观景凉亭因地是平坦开阔,也是观察各式蝴蝶的地点。鸟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大冠鹫五色鸟朱鹂山红头等。

安通温泉

早年阿美族闻到上游溪水硫磺气很臭,称为“安槽”(意为臭气),直至日治时期,日人开发清澈透明的泉水,并兴建日式温泉旅社,1917年才改名为安通。 拥有百年历史的安通温泉,早年以“安通濯暖”名列花莲八景之一,接近透明的温泉水,泉温达66度,不论是在汤屋、温泉民宿中泡汤或是在溪畔挖池露天泡汤,都能享受冬日独有的温暖。

在1904年,一名采樟脑的日本人在安通溪畔发现温泉,到了1930年,日本人在此兴建警察招待所,并设置公共浴场,逐渐发展成为温泉胜地。随著时间过去,玉里温泉公共浴场改名为安通温泉大旅社,不过温泉业者至今仍保留日治时期兴建的木造平房,建筑外观与铺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间都保存相当良好,一方写著“玉里温泉公共浴场”的牌子,挂在入口处的门楣上,更使得整栋建筑散发出一股幽静怡人、古色古香的气息。

远眺太平洋

步道最高点可展望辽阔的太平洋,仲夏时节海风徐徐吹来,消除来时一路爬升的辛劳。 [1] 第一条跨越海岸山脉,贯通东部海岸及花东纵谷的古道,为清朝至日治时期通婚、传教、运输的重要路径,后因公路开通而荒废。因具有人文历史意义,于2008年西段重修完成,东段部份也在2016年开通。

古道拥有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木栈步道于苍翠树林之中缓步爬升,行走其间悠闲舒适,山区云雾飘渺,如梦似幻有如仙境,在凉亭可欣赏花东纵谷美丽风光,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眺望玉山,越岭观景平台视野开阔,太平洋海天一色景致让人陶醉,第二平台是西段终点,可折返或往东段续行,东段较为陡峭,连续陡降的土径阶梯,十足考验脚力。[2]

西段入口

可经由台30线的23.5公里处富祥桥转产业道路,依指标行驶至4.2公里处即到达步道入口。

安通越岭道起至花莲县玉里镇安通温泉区,终至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村,是第一条横跨花东海岸山脉的步道,沿途不仅生态景观丰富,更有其深厚的历史意涵,踏上步道让健行者缅怀过去的景致,寻找前人的轨迹。

安通越岭道至今已有百馀年的历史,清朝时期因“开山抚番”的政策,提督吴光亮因此开辟越岭道,而这条古道也成为清朝时期至日据时期,阿美族与平埔族结婚的姻亲道路,也是传教士进入后山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传教道路,以及居民走私鱼货、烟草,躲避日警查缉的运输道路。

1970年代后,由于瑞港公路、东富公路及玉长公路的开通,安通越岭道逐渐失去贯通海岸山脉的功能而荒废,近年随著观光产业的兴起,步道因蕴藏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价值,2008年林务局重新整修约2公里长的西段步道,安通越岭道才重新与世人见面,成为花莲南区充满人文与生态之美的登山健行路线,而东段部分的步道则于2016年开通。 步道分为西段与东段,东西段全长13公里。多数健行者会从西段入口出发,沿途是苍郁成荫的原始山林,铺设木栈板的道路带领游客前往窥探古道的秀丽风光,步道设有两处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往东侧可俯瞰蔚然宁静的太平洋,西侧可眺望阡陌纵横的花东纵谷,第二观景台是西段的终点。 [3]

东段

安通越岭古道,在清朝统治台湾末年,扮演重要的军事地位。自清代以后,安通越岭道成为璞石阁与成广澳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孔道,来往商贾、垦民、传教士络绎不绝。日治时期,日人略加修筑,改称红莝越,全长约14公里。 安通越岭古道东段位于海岸山脉中段,由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村南竹湖社区(位于台11线92.5公里)竹湖圳产业道路进入,车程约10分钟可抵登山口 ,由登山口开始步行,至西段终点平台长约5.2公里。 [4]

历史沿革

1874年,日军以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台湾,当时台湾岛仍归中国管,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衔清廷之令协防台湾,在与斯卡罗王国激战后获得掌控权,改任台湾钦差大臣的沈葆桢奏请“开山抚蕃”,于是在1875年率领清兵两千多人从南投竹山东进,经东埔、八通关、大水窟后抵达璞石阁,也就是现在的花莲玉里。这条路线就是八通关古道,全长约152公里。

当时除了中路的八通关古道之外,尚有北路(由噶玛兰苏澳至花莲奇莱)以及南路(由屏东射寮至台东卑南)。北路和南路现在已找不到遗迹,而中路因涉及与原住民争地的争议,使用成效不彰,仅仅20年就成了废道,无法使用。

到了日治时期,为了扩大理蕃政策,日本人重新测绘路线,在原本的八通关古道东、西两边另辟一条军备道路,全线于1921年完工,西段从南投信义开始接到大水窟后从玉里出纵谷,是为“八通关越道路”,路线几乎没有和清代的八通关古道重叠。

二战结束后日本人离台,日治八通关古道路荒废,经国民政府林务局整理后,将两条路线统整合一,西段从东埔、云龙瀑布、乐乐、对关到八通关草原属于清代古道,东段则循日本人设置的路线经大分、瓦拉米、佳心等驻在所从南安出到玉里,其中瓦拉米到南安这一段也被称为瓦拉米步道

吴光亮抵达璞石阁(玉里)后,原本预期穿越重重山麓就能看见海,没想到眼前还有一座海岸山脉挡著。两千多名清兵需要补给,但走回头路太没效率了,为了运补,吴光亮在八通关古道完工后,继续率领广东飞虎军翻越海岸山脉到成广澳港(现在的小港港口),这条道路被命为“成广澳道路”,也就是安通越岭古道的前身(毕竟古人修建道路不会直接称它为“古道”嘛)。

1878年清廷绘制的“全台前后山舆图”来看,黄色是清代八通关古道,绿色是这次走的安通越岭古道,而蓝色到成广澳的路径就是运补线,如此一来,台湾岛各地的港口均能透过海路将物资送到成广澳后,再经由挑夫经安通越岭运到纵谷内陆。

到了日治时代,日本人略加修筑,将成广澳道路改称“红莝越”,全长约14公里。安通越岭古道地理位置图,可以看见清八通关古道下至花东纵谷的璞石阁(玉里)后,清兵还得跨越秀姑峦溪,从安通部落翻越海岸山脉(安通越岭古道)才能抵达成广澳(成功镇小港)。尔后为了方便运补军事民生物资到璞石阁,考量走山路回西部来过的路途太艰难,于是以成广澳渔港为运补站,将物资透过海路送到港口后再循安通越岭道送到内陆。

1875年:清廷辟建安通越岭古道,联结八通关古道,向东延伸政府势力。 1877年:安通越岭古道为成广澳运输军需至璞石阁兵站的重要道路。 1878年:军事补给改由花莲港南下运至璞石阁兵站,安通越岭古道重要性降低。

安通越岭道从清代的军事要道,变成日治时代通讯、贸易、通婚和传教的路径,尤其居住山脉两地的阿美族部落族人使用最为频繁,也有汉人带水牛上山开垦,结果水牛累了、跑了,便在山区四散变成野生水牛,和山里的野生动物一起变成阿美族人的猎物。我问过部落的年轻人是否还有在山里打猎,他说当然有,而且猎场区分得壁垒分明,一般外地人不会知情。

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台11线东部滨海公路和周围现代道路陆续开通,安通越岭古道日渐荒废,一直到2007年的玉长公路竣工后,几乎比邻平行的安通越岭古道就更没有利用价值,只剩下少数山友会在山里找寻逝去的历史。

后来林务局认为古道有其不可抹灭的文化价值,因此编列了一笔预算重新整修古道,西段的2公里在2008修复完工,但东段则因地势险峻而无法开通,一直到2016年才把东段剩馀的4公里完成。[5]

视频

【田中先生】跨越山海之间的︱安通越岭古道

2020年4月30日安通越岭古道西段加安通溪畔温泉

南竹湖部落青年阶层登安通越岭古道报信-出发篇

用脚爱台湾!赖坤成、萧美琴安通古道大会师

南竹湖到安通报信 经古道跨越海岸山脉 2017-06-27 TITV 原视新闻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1]台湾山林悠游网
  2. [2]健行笔记
  3. [3] hlsafari
  4. [4]脊梁山脉旅游年
  5. [5] knox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