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东尼奥·萨里耶利

萨里耶利
萨里耶利
艺人或艺术家
原文名 Antonio Salieri
出生 1750年8月18日
   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
逝世 1825年5月7日(74岁)
   奥地利帝国维也纳
国籍 义大利
知名作品
歌剧《音乐至上》《法尔斯塔夫》,
威尼斯交响曲
所属时期/乐派 古典主义
擅长类型
歌剧,宗教音乐,管弦乐
学生/受影响人物
贝多芬雷哈胡梅尔
车尔尼梅耶贝尔舒伯特
莫谢莱斯苏斯迈尔李斯特

安东尼奥•萨列里意大利语Antonio Salieri,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义大利作曲家,生于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在奥地利帝国维也纳逝世。

目录

生平

他的出生地莱尼亚诺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个小镇,所以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威尼斯公民。他的哥哥是塔蒂尼的学生,由他负责教授萨列里小提琴大键琴。后来他与他众多的兄弟姐妹失去了双亲成为孤儿。他父亲一个富有的朋友朱塞佩•摩岑尼果就把萨列里带到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他引起了波希米亚作曲家佛罗里安•伽斯曼的注意,后者把他带到维也纳。在维也纳,萨列里结识了作曲家格鲁克,并且被录取进入约瑟夫二世的音乐机构,并代表伽斯曼在市民剧院演奏大键琴。当伽斯曼在1769年前往义大利访问的时候,萨列里创作了他第一部传世的歌剧《Le donne letterate》,脚本是由年轻的诗人吉奥凡尼•波切利为伽斯曼编写的。1770年1月10日该剧上演,标志著萨列里歌剧创作生涯的开始。在1770年到1804年年间他创作超过40部歌剧。其中大部分是为维也纳的观众而写的。当然也有为其它城市创作的歌剧如:米兰罗马慕尼克巴黎的里雅斯特

他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职,掌握了维也纳所有重要音乐事务。1774年他接替伽斯曼成为义大利歌剧院乐队长和作曲家。1788年取代朱塞佩•邦诺成为宫廷乐队长。他是维也纳音乐艺术社团(由伽斯曼创办)的积极支持者并在1788年到1795年担任主席。他还是维也纳第一所音乐学院——1817年成立的演唱学院的院长。萨列里同时还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

名声起伏

在许多莫札特传记中,将萨里耶利描述成一位嫉妒莫札特才能,并处处刁难、阻挠他成功的音乐大师。19世纪后期以至整个20世纪期间,随著莫札特评价与地位日益提高,萨里耶利则相对的连名字与作品都几乎为人所彻底遗忘,堙没于历史洪流当中。后来,由于《阿玛迪斯》戏剧(1979年)以及电影版(1984年)发行,他以重要角色身份登场,细腻刻画了他与莫札特之间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因而知名度大幅上升。迈入21世纪之后,他的音乐开始为人重新予以正视,一些歌手开始演唱他的作品,并推出他的作品专辑CD。自2009年起,在他的故乡义大利莱尼亚诺,也开始每年举办“萨里耶利音乐节”来纪念他在音乐史上的成就。

与莫札特的关系

萨列里是与莫札特同时代的杰出音乐家。但因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所执导的电影《阿玛迪斯》(Amadeus)中浪漫的幻想和渲染下,使得人们产生一种迷思:他的才能不及莫札特且妒忌心重。

事实上,从1786年,他和莫札特在美泉宫里是同僚。而且1791年10月14日(此时离莫札特逝世已不到两个月)莫札特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提到,《魔笛》在auf der Wieden剧院首演的时候,莫札特非常热情的邀请萨列里到自己的包厢,而萨列里也对此歌剧充满赞美之辞,“里面每一号曲(魔笛是编号歌剧)都会让他大喊‘bravo’或‘bello’。”

1949年至1950年间,捷克音乐博物馆发现了一套无名氏的清唱剧乐谱,一直到2015年11月,德国音乐学者与作曲家赫曼(Timo Jouko Herrmann)才揭晓:这套乐谱就是失传230年的《奥菲莉亚的康复礼赞》,分别由萨里耶利、莫札特与另一位作曲家柯奈蒂(Cornetti)谱曲,歌词则是维也纳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的手笔[1]

部分作品

  • 'La folia di Spagna'的26首变奏
  • D大调威尼斯交响曲
  • 'Il giorno onomastico'交响曲
  • 歌剧《Prima la musica e poi le parole》(音乐至上)
  • 歌剧《Le donne letterate》
  • 歌剧《La locandiera》(女地主)
  • 歌剧《Falstaff, ossia Le tre burle》(法尔斯塔夫,或三个戏弄者)
  • 歌剧《La scuola de'gelosi》

参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