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麝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麝鼩,是哺乳类物种。特征为:眼小;圆耳;背部皮毛灰棕色偏黑,腹部淡于背部;尾与皮毛颜色相近,尾长仅为头体长的76%,尾近半裸露,近半具稀疏短刚毛,靠近尾部皮毛逐渐变短,尾尖具突出毛刷状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关节处着生稀疏短毛。头盖骨长而窄,额骨第一对门牙发达,人字脊较明显。[1]

命名由来

麝鼩为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动物,该属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多数物种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栖息于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麝鼩形似老鼠,体型包含大、中、小3种类型。2020年3月3日,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大学三方合作开展的“黄山风景区野生动物观测合作项目”,项目组通过综合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认了采集于黄山风景区浮溪猴谷的麝鼩属物种为两种哺乳类新物种,分别命名为“安徽麝鼩”(Crociduraanhuiensis)和“黄山小麝鼩”(Crocidurahuangshanensis)。[2]

发现

据论文第一作者、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课题组的张恒介绍,两种麝鼩属物种采集于黄山风景区浮溪猴谷。当时,当地人说发现了尖嘴老鼠,科研人员寻找和采集标本后发现,这种动物不是啮齿目的老鼠,而是食虫目麝鼩。

“虽然和老鼠看起来像,但是麝鼩其实和刺猬鼹鼠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张恒说,麝鼩身上有腺体,会发出难闻气味。这种小动物活动能力不强,很难越过河流。科研人员推测两个新物种很久之前就在此地了,但是没有被发现和命名。

填补景区麝鼩属研究空白

据张恒介绍,目前发现的黄山景区内的“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数量不多,采集的样本数量不足10只。其中,安徽麝鼩是中型麝鼩,黄山是小型麝鼩。安徽麝鼩和黄山小麝鼩两个新物种的发现,丰富了黄山风景区哺乳类动物尤其是兽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景区麝鼩属研究的空白。张恒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主要从事安徽省的小型兽类研究,2016年至2019年在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课题组学习。

“最早的样品是我的两个师兄采集到的,那是在2015年4月,当时大家在黄山做两栖类的研究,布设了陷阱桶,用来统计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麝鼩自己跳进了我们的陷进桶,我们把它们带回了实验室。”张恒介绍说,“后来,我们的实验室里有了少许样本,张老师和我们都想知道这是什么。对比发现,有些样本和我省已知的品种并不一样,我们就正式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的物种鉴定和分析。”

“‘安徽麝鼩’比‘黄山小麝鼩’体型略大点。这两个新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黄山风景区哺乳类动物尤其是兽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填补了景区麝鼩属研究的空白。”张恒也把它们写进了自己的毕业论文《皖西和皖南山区劳亚食虫目多样性初步调查及三个新种的描述》中去。

“别看它们个头小,它们食量超大,每天不停地吃啊吃,要吃进超过自己体型数倍的昆虫、蚯蚓等,新陈代谢也特别快。 ”张恒说,“麝鼩还特别凶 ,额骨第一对门牙发达,所以会咬人 ,不敢用手抓它们。”

不仅“好吃”、“凶”,麝鼩的胆子很小、警惕性也很高。 “ 除了一开始自投罗网的那几只,后来做研究需要再去找它们,可就不容易了。山里面积大,麝鼩的觅食范围也大,我们随机布设的陷阱桶数量有限,抓捕的概率很低。虽然它们形似老鼠,可是比老鼠聪明,捕鼠那种诱捕的方式对它们也完全不起作用。”[3]

分布范围

“麝鼩属”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大多数物种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虫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4]

安徽麝鼩来了!胆小能吃又聪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