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宁海县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宁海置县始自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58年10月7日,省委决定(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县治设力洋,次年4月迁原宁海县城关镇。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宁海县,以原宁海县并入象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宁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宁海县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0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4.7万亩,林地162万亩,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2.5%,绿化程度为35.0%,森林储积量达234万立方米。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

宁海,顾名思义,宁静之海。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静海溢出的这份诗意,令人欣羡,令人神往。[1]

目录

建制沿革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县治设白峤。隋开皇九年(589)撤宁海县并入临海县。大业元年(605)撤州置郡,邑地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设海州,复置宁海县,县治设海游(今属三门县),属海州。武德七年(624)撤宁海县并入章安县。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置宁海县,治设广度里(即今城关镇),筑县城,周围600步。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域辽阔,析归新建之象山县。

民国三年(1914),宁海属会稽道。1949年7月5日宁海解放。1957年9月23日,宁海县划属台州专区。1958年10月7日,省委决定(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撤销宁海县建制,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县治设力洋,次年4月迁原宁海县城关镇。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宁海县,以原宁海县并入象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80年12月,县革命委员会复名县人民政府。1983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改为市管县,宁海县属宁波市。

行政区划

明洪武三年(1370)设长亭、越溪、铁场、曼岙、窦岙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建健跳所城(今属三门县),置千户所。清雍正六年(1728),县区划由52都改设为93庄。宣统二年(1910),全县划分为15乡镇。民国廿三年(1934),实行保甲制。全县192乡镇合并为81乡镇,共编828保,8228甲。

民国廿八年(1939),县行政区划调整为缑城、海游、长亭3镇和51乡。民国廿九年(1940)7月,省政府决定成立三门县,将宁海县海游等17个乡(镇)划归三门县管辖。民国卅六年(1947)。民国卅八年(1949)1月8日,省政府决定将新昌“飞地”(今属双峰乡)划归宁海,但未具体交接。至解放初,人民政府重行决定,办妥交接事宜。是年,废保甲制,全县设5区,29乡镇。

1958年10月中旬,原宁海县辖区设立13个公社。1961年2月,全县大队由1035个调整为1055个,生产队由4827个调整为5263个;1983年5月开展乡村规划工作,改公社为乡,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建立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至次年底,完成48个乡镇1270个村的初步规划编制。

1984年10月27日、12月28日,省民政厅分别批准长街、力洋、西店、黄墩(更名为桥头胡)和梅林、桑洲6个乡为建制镇。1985年,省民政厅批准深甽、峡山2乡为建制镇。至此,全县共7个区,1个县属镇,8个建制镇,40个乡。1987年1月4日前童乡改为前童镇。1988年9月2日黄坛乡改为黄坛镇。1989年12月15日撤销城郊乡建制,原辖区划归城关镇。

1990年11月7日官岭乡改为一市镇。1994年,宁海县辖14个镇、5个乡:城关镇、梅林镇、西店镇、桥头胡镇、深甽镇、强蛟镇、一市镇、明港镇、力洋镇、前童镇、桑洲镇、长街镇、岔路镇、黄坛镇、双峰乡、大佳何乡、越溪乡、茶院乡、胡陈乡。1996年12月20日,浙江省民政厅(浙民行字34号)批复同意宁海县大佳河乡撤乡建镇。至此,宁海县辖15个镇、4个乡。

2001年2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号)批准同意宁海县撤销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设立新城关镇:撤销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城关镇,辖198个村、22个居委会,驻人民路79号。2月18日正式实施。新城关镇面积为319.3平方千米,城区规划面积86平方千米,下辖居委会22个、行政村198个,分镇、区两级管理,设有城中、城南、梅林、桥头胡等6个管理区。

2001年末,宁海县辖13个镇、4个乡:城关镇、长街镇、明港镇、力洋镇、一市镇、前童镇、桑洲镇、岔路镇、黄坛镇、大佳何镇、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胡陈乡、茶院乡、越溪乡、双峰乡。共有33个居委会、8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2002年末,宁海县共有28个居委会、832个行政村。

2003年10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162号)批准,同意宁海县城关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宁海县城关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宁海县政府直辖。10月16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发104号)批准:(1)组建跃龙街道,管理南部12社区、67村,驻人民路75号。(2)组建桃源街道,管理中部50村,驻竹口村。(3)组建梅林街道,管理西北1社区、48村,驻梅深路20号。(4)组建桥头胡街道,管理东北1社区、33村,驻中新北路16号。10月24日,跃龙(105平方千米)、桃源(58平方千米)、梅林(97平方千米)、桥头胡(59平方千米)4街道正式设立。四个街道组成宁海中心城区,面积319平方千米。

2003年末,宁海县辖4个街道、12个镇、4个乡: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长街镇、力洋镇、明港镇、一市镇、桑洲镇、岔路镇、前童镇、黄坛镇、强蛟镇、大佳何镇、西店镇、深甽镇、茶院乡、胡陈乡、越溪乡、双峰乡。共有25个居委会、83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跃龙街道。

2004年8月30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函128号)批复同意宁海县撤明港镇,并入长街镇、力洋镇;撤双峰乡,并入黄坛镇。调整后,全县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长街镇力洋镇一市镇桑洲镇岔路镇前童镇黄坛镇强蛟镇大佳何镇西店镇深甽镇、茶院乡、胡陈乡、越溪乡。

2004年末,宁海县共有26个社区,831个行政村。2005年末,共有26个社区、807个行政村。2006年,宁海县将807个行政村调整为398个。2006年末,全县共有28个社区、398个行政村。[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宁海县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0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宁海县坐落在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背山靠海,西高东低,属沿海低山丘陵地区。西部和西南山岭重叠,属于天台山脉中段,自华顶山、括苍山分别从西北、西南蜿蜒入境。东部以低丘和冲积平原为主。拥有耕地34.7万亩,林地162万亩,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2.5%,绿化程度为35.0%,森林储积量达234万立方米。

气候特征

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3]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宁海县傍山依海,溪流纵横,水资源总量约17.3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达10.6万千瓦,总库容为4.304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境内的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白溪水库,是宁波市重要的供水水库,也是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即将动工的库容为8460万立方米的西溪水库,可提供5400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据初步调查,茶山地区可开发成装机容量为200-300万KW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矿藏资源

县境内已发现的矿藏共36种,以非金属为主。黑色金属有磁铁、赤铁等;有色金属有铜、铅锌;稀有金属有辉钼、钴土;贵重金属有金银;非金属有黄铁、粘土等;燃煤有烟煤、褐煤。金属矿大部分产于新华夏构造带,非金属与第一次次生化有关。但探明储量者不多。

植物资源

古树名木:宁海古树名木资源数量众多,物种丰富,共有古树名木1202株。其中散生古树582株,古树群28处620株;属一级保护古树284株,二级保护古树336株,三级保护古树582株。树龄最高的为岔路镇柴家村万婴柏,达1700多年,胸围最大的是前童镇的“浙江第一樟”,为1500cm。[4]

区域人口

人口详情

2015年末全县总户数231462户,户籍总人口62779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4035人,女性人口303759人,分别占总人口51.6%和48.4%。2015年出生人口5525人,出生率为8.81‰,死亡人口3906人,死亡率为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历年数据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共76055户,277652人。

1961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为87557户,356645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130971户,528975人。

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154872户,541804人,其中汉族54173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宁海县总人口518186人,其中:城关镇153398人、长街镇35165人、力洋镇18955人、明港镇22208人、一市镇15279人、岔路镇19885人、前童镇18342人、桑洲镇16141人、黄坛镇17735人、梅林镇27430人、桥头胡镇20806人、大佳何镇15391人、强蛟镇14134人、西店镇47544人、深甽镇29130人、胡陈乡13062人、茶院乡16597人、越溪乡13466人、双峰乡351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宁海县常住人口646074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31001人,占51.23%;女性人口为315073人,占48.7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6,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5略有提高。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6397人,占14.92%;15-59岁人口为460164人,占71.2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9513人,占13.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1367人,占9.5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0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7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29个百分点。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868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8059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3796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0578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3121人,占56.2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2953人,占43.80%。[5]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434.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5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13.27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79.65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5:49.1:41.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69218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2284元人民币)折算为11113美元,增长7.7%。

2015年度新增个体工商户4618户,总数达到33721户,资金数额30.58亿元;新增内资企业1932户,总数达到了13292户,注册资本(金)508.41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6户,总数达到了1597户,出资总额19.35亿元;新增外资企业18户,总数达到了367户,注册资本13.2亿美元;新增个转企78家,其中转型为公司46家,占新转型总数的59.0%,累计办理个转企1151家,占三年目标任务的136.4%,其中个转企中公司制企业197家,公司占比为17.1%。

201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1.57亿元,增长7.0%;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57亿元,增长8.9%。在地方财政分成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6.9%、8.3%、4.1%和11.3%。2015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0.24亿元,增长8.4%,其中教育支出12.71亿元,增长5.8%,科学技术支出1.53亿元,增长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亿元,增长23.0%,医疗卫生支出5.94亿元,增长0.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5亿元,增长61.1%。

2015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1%,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4.1%,衣着类价格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3.5%。

第一产业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产值16.98亿元,增长1.1%;林业产值1.90亿元,增长3.5%;牧业产值7.11亿元,下降4.2%;渔业产值29.95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1亿元,增长12.6%。种植业生产形势稳定,据粮食监测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完成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3.8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9.57万亩,产量10.63万吨,粮食产量增长11.3%。全县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0.13万头和19.37万头,分别下降33.3%、12.7%。家禽存栏、出栏分别下降33.7%和10.7%,禽肉总产量0.26万吨,下降8.5%。渔业生产稳定,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15.47万吨,增长2.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4.08万吨,增长3.1%;淡水产品总量0.5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及其功能区建设,完成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面积1.05万亩,投入建设资金1050万元;“春优927”水稻超高产栽培产量超1000公斤,破浙江省亩产新记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步伐,“森林宁海”五年建设“642”任务圆满完成,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人工造林4.55万亩(其中山地造林2.42万亩、平原造林2.13万亩),完成村镇园创建208个(森林城镇创建11个,森林村庄186个,11个林业休闲观光园),累计完成道路绿化295公里,河道绿化129公里,生物防火带建设100.7公里,森林抚育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0%,平原林木覆盖率从2010年的16.8%提高到19.5%。积极开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100个合作社的股改工作,累积完成418个合作社股改工作,股改工作基本完成。不断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新发展培育4家市级、15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新发展培育县级规范性合作社17家、县级示范性合作社1家,申报市示范2家、省示范1家、国家级示范7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目前全县共建设县级农业龙头企业41家,其中省级骨干龙头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稳步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围绕“一控二减四基本”的目标任务,今年推广喷滴灌农业节水水肥一体化面积1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61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8%以上、农业投入品回收率95%以上,通过合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推广面积15万亩次。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今年关停畜禽养殖场779家,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1241家,减少生猪存栏6.6万头,减少家禽存栏72.82万羽,拆除栏舍面积46.82万平方米。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9个,新获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完成复查换证31个。目前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0个、无公害农产品69个、绿色食品14个、有机食品8个,种植业“三品”认证面积共计40.1万亩,占比60.1%。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8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8.59亿元,增长1.7%,剔除国华电厂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9%。实现工业总产值838.48亿元,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24.50亿元,增长2.2%,剔除国华电厂影响,规模以上总产值增速达6.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96.61亿元,增长2.0%,其中,内销446.88亿元,增长5.9%;出口交货值149.73亿元,增长1.1%,出口增速低于内销4.8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212.07亿元,增长18.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6.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34.0%,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2.41亿元,增长11.2%。综合实力50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56亿元,增长13.7%。2015年规模以上六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2.99亿元,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27亿元,增长1.1%;实现利税总额82.70亿元,增长7.6%,利润总额54.92亿元,下降9.7%。

2015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9.45亿元,增长12.9%,实现利润4.77亿元,下降14.4%,全县建筑业上缴税收3.77亿元,增长1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1.03万平方米,增长5.3%。行业规模继续整合,有3项资质晋升,新增公路、水利资质7项,目前共有建筑施工企业90家,一级资质企业9家,二级资质企业14家,三级资质企业47家,劳务分包企业6家。省外市场有序开拓,完成省外产值39.76亿元,增长30.1%,行业外向度达到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活动和检查督查,全县在建253个项目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分户验收覆盖率100%,获得市“甬江杯”6项、县“跃龙杯”3项。

第三产业

2015年完成投资额62.96亿元,增长17.4%,商品房施工面积420.09万平方米,下降3.4%,竣工面积63.01万平方米,下降12.4%,商品房销售面积46.73万平方米,增长8.0%。

2015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374.38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62亿元,增长12.3%;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0.61亿元,增长17.4%。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新增“电子商务进万村”村级服务点40个,宁海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开园。

201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04亿美元,增长1.7%,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市平均增幅9.7和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02亿美元,增长3.4%;进口2.03亿美元。外贸提质增效初见成果,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实现出口18.84亿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81.8%,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增长8.1%。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2015年一般贸易累计进出口23.19亿美元,增长5.3%,占全县进出口总额92.6%,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个百分点。

2015年接待游客1063.7万人次,增长10.6%,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1万人次,增长11.7%;旅游经济总收入117.3亿元,增长25.2%。

2015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029.58万元,增长3.0%;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3.53万户,下降6.2%;移动电话用户80.19万户,增长0.2%;互联网固定注册用户17.90万户,增长4.4%。[6]

社会事业

科技发展

据浙江省2014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宁海县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位列第十位,连续两年跨入全省前十位行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等重点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省知识产权局验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3.54亿元,增长12.4%。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6家,总数达到82家;新增市级创新型初始企业106家,总量达411家;新增县级科技型企业29家,总量达135家;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拥有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8家;新增市级创新团队1个,累计拥有市级创新团队3个。全年获得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近2000万元,其中4个项目获得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全年备案研发项目数达1099项,投入研发经费13.12亿元。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院1家,总数达到5家;省级研究院总数达到2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22家;新增市级10家,总数达到59家;新增县级15家,总数达到137家。专利申请量质明显提升,共申请专利3857件,增长19.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39件,增长14.7%。共授权专利3219件,增长18.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8件,增长65.0%。新增专利示范企业省级1家、市级2家,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6家。推进7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2015年新增浙江名牌2件,累计23件;新增市名牌3件,累计43件。

教育事业

20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9.48%,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达到100%,初升高比例为98.63%。职教中心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柔石中学通过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评估。山水小学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回浦小学、正学小学、望海学校新建工程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全县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现有中小学83所,其中小学52所(含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含民办高中3所),职业中学5所(含民办职高2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总数84079人(其中小学生49075人、初中生19476人、普高生8626人、职高生6835人、特殊教育学生67人)。幼儿园135所(含民办111所),在园幼儿26037人。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2015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13.76亿元,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1300元和900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435.6万元。民办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得到保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300万,落实各项帮困助学政策,各类助学奖金共计8805万元,公办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13482人。积极实施“科教促县”战略,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宁海县第二轮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全面部署义务教育段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成功举办宁海县职业教育发展30周年庆祝大会,继续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加强校企合作。

文化事业

省市级文化示范项目、文化强镇、示范村(社区)等创建工作推进顺利,行政村文化管理工作补助制度顺利实施。成功举办2015“宁海之春”春节联欢晚会、第十三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暨中国旅游日中华游圣开游大典。宁波市“天然舞台”演出77场,“天天演”演出100场,“万场电影进农村”放映3600场,“千场戏剧进农村”演出433场。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培育推陈出新。获第二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称号,龙宫村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陈龙、胡亮亮的作品“泥金彩漆红妆系列”获第七届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金奖,《宁海文献丛书》第一部分宋元卷编纂工作完成并印刷出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批,箬岙村、麻岙村、马岙村入选第三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宁海县海洋生物博物馆分别被评为宁波市三星级和二星级非国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搭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省文化厅已正式授牌我县得力文具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县重点工程东方艺术博物馆新馆项目建设顺利;成立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潘天寿艺术中心开展前期工作,筹划县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新闻媒体

新闻宣传提质提量,采编新闻被央视录用27条、浙江卫视录用38条,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工作均位列全市第三名。特色栏目亮点纷呈,推出“天南地北聚宁海”、“军歌嘹亮宁海人”等主题专栏19个。继“宁海美·我传记”、“宁海美·我传颂”后,又开展“宁海美·我传唱”民间曲艺大奖赛,谱成宁海美三部曲。事业建设如火如荼,省级民生工程应急广播体系投入使用,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投资500余万元实施广电数字化平台改造,完成全县数字电视整转停模近23万户,累计投资2.8亿元。实施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工程,实现城区以及各乡镇(街道)镇区所在地网络双向互动,全县主干环网光缆布放350余公里。

医疗卫生

2015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数463家,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3.23人,每千人在岗护士数2.75人,每千人床位数3.54张;全县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523.75万,出院人次5.58万。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1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县第一医院、县中医院结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宁波市中医院等三甲医院设立分院,县妇保院联姻省眼科医院设立儿童眼病中心宁海分中心,西店镇卫生院、城关医院分别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同时,加强心内科、妇科、骨科等学科进行帮扶合作,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在加强上联的同时,积极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乡镇,组建了以县第一医院为牵头,县中医院、县妇保院为指导,桥头胡、岔路、力洋中心卫生院为纽带的县域、区域医联体3家,覆盖城乡医院12家,乡镇卫生院覆盖面达50%。社会办医步迈明显加快,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成功引进宁海强华中医专科医院等3个合作项目,宁海县同瑞康复医院有望于2016年初投用运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全面启动实施,制定出台《关于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施意见》、《宁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组建4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8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公共卫生工作得到不断加强,16类5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9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不断做实做优,力洋镇创成省卫生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实现三连冠,卫生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坚持计划生育工作“三不变”,抓基层基础,抓重难点突破,推进计划生育重点村整治,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集中整治活动,全方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计划生育率持续保持在94%以上,实现出生性别比连续“五下降”,计划生育工作保持稳步态势。

体育事业

2015年对我县2009年以前安装的健身路径进行了强制报废,更新了健身路径80条、篮球场30片、更加优化了广大群众的健身设施,为全面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了更完善的场所。2015年开展了四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并相继举办了第五届县直机关运动会、宁波市水利系统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篮球赛、宁波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大众体育部的开幕式和登山比赛。在组队参加的宁波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大众体育部篮球、足球、登山等15项比赛和浙江省第二届海洋运动会中,我县运动员在登山、象棋、足球、体育舞蹈等项目上取得了第一、第二的优异成绩,展示我县群众体育的实力。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运动休闲大会,争取把宁海打造成为全国户外运动的引领地和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的目的地。新增了金桥小学作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点,强蛟小学作为女子足球特色学校,我县的优势项目分布已较为完善,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

2015年,城市路网建设按计划加快推进,开工建设人民路综合改造整治工程、东郊路、范家桥、兴海北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完成桃源北路拓宽改造工程、徐霞客大道延伸段一期工程、学勉路及学勉北路小桥工程、兴海路改造一期工程、金水路改造工程,新增市政道路18.14公里、37.51万平方米;基本建成环城北路临时停车场,推进人行道(平改坡)改造工程,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196个。完成平安大道、兴海路、民生路、金水路等一批雨污水分流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44.23公里,雨水管17.08公里;基本完成颜公河中游段生态化治理工程。动工建设同三高速宁海互通口改造提升工程及平安大道改造提升绿化工程,基本建成天明公园一期工程,完成会展中心等20余处节点及道路增量改造,新增城市公共绿地56公顷,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公绿分别达到37.6%、40.5%、13.3平方米。开工建设大屋住宅小区;续建12个住宅小区5381套保障性住房,工程面积累计84.8万平方米,其中樟树潭安置小区、马郎山农民公寓、原钢瓶厂地块公租房全面建成,21#地块、城东片70#地块、杨家二期、桥下潘北区、D3地块、原水产城地块等6个住宅小区进行装饰施工。建成溪南美食广场,西子国际、香港时尚广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数码城进行主体施工,城区中小企业安置区完成大半土方开挖工作。完成许家山、西翁村、团结村等3个村的省级考核验收,新申报下畈村、马岙村、月兰村、里山季村、凤凰山村等5个村,列入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的村庄共16个。累计完成棚改项目投资46亿元,启动棚改户数2809户,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完成危改面积6.56万平方米,为市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31%。

环境保护

2015年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完成《宁海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同时获得省级绿色学校1家,市级绿色学校3家,市级绿色企业1家的命名,全县累计获得省级绿色单位28家,市级绿色单位82家。积极推进化工和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整治工作,完成2家化工企业关停工作;西店镇2家铝氧化企业已经完成搬迁入园工作;食品罐头企业采用果胶脱水叠螺机处置果胶,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顺利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全年累计淘汰黄标车2928辆,完成年度任务的106.5%,发放淘汰补助资金2257.5万元,检测机动车33947辆,发放环保标志54150份。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完成宁海强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粉尘治理改造工作,同时开展表面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列入整治计划的13家工业企业都已经完成整治工作,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200万元;同时完成国华宁海电厂4号机组清洁化排放改造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对60家企业进行环境信用等级初评,出具公司上市、绿色信贷守法证明52份,12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全县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空气优良天数为321天,优良率达85%以上,市控以上水质断面达标率和优良率分别为75%、100%;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社会保障

社保扩面持续推进,截止12月底本地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障总数42万多人,参保率达到85.98%;工伤保险189603人;生育保险116815人;职工医保192660人;居民医保43233人;失业保险113380人;新农合42万人,参保率99.12%;社保卡持卡人数达51.48万张。创新推出“丰收养老贷”业务,目前已有17000多位被征地农民申请该业务,共发放贷款13多亿元,被征地流转基本衔接率已由去年底的10%上升到66%,同时实行“海地同保”,将失海渔民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障。阳光医保智能审核开展顺利,医保医师制度积极推进。

全面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社会救助水平有力提升,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2015年纳入低保及低保边缘重残9054人,下拨低保金近4000万元,发放一次物价补贴310万元,农村月人均补差383.64元,城镇月人均补差400.78元。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全县5204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金近285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949万元,救助17894人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分别达到9个和11个。全县共有养老床位3558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27张。全县建成326个社区(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社区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4%。26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809人,残疾职工月均工资达2537元,月均投保954元。[7]

交通运输

2015年围绕构筑现代交通强县“八大体系”工作要求,加快实施“一环八射三纵七连”公路网主干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完成交通总投资13.9亿元,其中甬临线梅林至山河岭改道工程完成投资2.21亿元,盛宁线力洋至城区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资4.79亿元,象西线桥头胡至深甽段改道工程完成投资4.721亿,越沙线削壁岭隧道及接线工程完成投资0.5亿元,智慧交通建设投资0.37亿元。全县公路总里程1602.484公里,公路密度88.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878公里,一级公路146.298公里,二级公路55.105公里,三级以下公路1401.081公里。

2015年完成宁海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工作,10家城乡客运企业通过股份制重组成立了8家城乡公共交通运输公司,4家被国有宁海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收购,投放运力共351辆,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100%。2015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类营运车辆2976辆,其中:营运客车909辆(长途班车55辆,出租车278辆,城区公交车202辆,城乡公交351辆,旅游包车23辆);营运货车2067辆(普通货车1682辆,专用货车238辆,危货车16辆)。2015年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1602.9万吨,货物周转量995765.39万吨公里,客运量261.6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2888.17万人公里。全县公交运营线路141条,运营线路总长度2067公里,客运量3680.6万人次,运营里程2729.6万公里。出租车客运量1676.6万人次,运营里程5059.1万公里。

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

城区的社戏和庙会习俗: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是历史文化的依据,神庙和社戏等民间习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今柔石中学校区内,原有白鹤庙和靖边侯庙、茅山殿等神庙,每年还要定期举行社戏、庙会等欢庆活动。这些往事虽已进入历史博物馆,但回眸往事和趣闻,亦可了解我们祖辈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城区的神庙大多数设有戏台,并定期演戏和举行庙会。经常上演社戏和举行庙会的日期是:城隍庙二月初九(古历,下同);白鹤庙八月十六,关王庙五月十三,东岳庙三月廿八,都总庙二月十四,花楼庙二月廿二,火神庙六月廿三,西山庙二月廿七,河岸庙三月初三,锡福庙二月初二;财神庙三月十五,水亭庙三月廿七;中承庙十月初四。另有吕祖庙虽无社戏,但于四月十四和六月廿四分别举行祭祀吕祖仙师和雷祖的斗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城隍庙和白鹤庙各四天的庙会。如白鹤庙八月十五开始演戏,十六白鹤大帝行宫抬至城隍庙,请回城隍爷共同看两天戏,八月十八白鹤大帝又送城隍爷回府,抬到县前的衙楼庙设祭后,各自抬回,当城隍爷到桃源桥、白鹤爷到杏树脚时,放鞭炮招呼后,各自回府。而二月初九城隍爷亦到白鹤庙相请,十一日送白鹤爷到县前受祭告别。故“白鹤送城隍,城隍送白鹤”人人皆知。这一习俗土改后,白鹤庙改建为党校,遂废止。

宁海古桥:在宁海这块有山有水的土地上,自有人类在这里休养生息以来,桥便出现了。不过那时的桥十分简陋,也十分原始:或独木成桥;或锲之以木桩、铺之以石板;或干脆以碇步代之:在湍急的溪流中以人的步距为间隔安放一个个石墩,人就在上面涉水而过。宁海最著名的碇步有坑口碇步、项连山碇步等,《宁海交通志》中也有记载。直到唐宋以后,宁海的古桥才渐渐规模起来、规范起来,并融入了艺术、民俗、传说、历史等等;到了明清时期,宁海的造桥则形成了一个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在宁海这块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古桥200多座,现存古桥170多座。

宗教信仰

佛教:兴于梁代,唐、宋尤盛。东晋义熙元年(405),游僧昙猷渡海东来,在水车港头创建白水庵(后改称寿宁寺)。南北朝时,县内相继建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乐等6寺,其中妙相寺规模宏大,僧徒众多,为县之首刹。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县治从海游徙今地,该寺遂为全县佛教中心。自唐至宋,建寺之风颇盛。有文字可考者,建于唐代的有11所(净土、崇福、瑞相、慈胜、明思、圆通、演法、广修、法昌、保宁、慈云),宋代的17所(延寿、普福、兴梵、福兴、福胜、福安、大觉、广福、永福、澄深、宝岩、普照、清居、清溪、法安、灵泉、登台)。由于地近天台山,隋、唐间天台宗兴盛以来,宁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为主。如宋代遵式、智贤、禹昭,明代休庵,清代汉兆等僧人,无不崇尚智岂页之学。明、清以来,筑庵颇多。清同治年间,曾改一些寺院为书院。至民国初,政府颁布条例保护寺庙:民国19年(1930),始成立中国佛教会宁海县分会,址妙相寺。1949年,全县有寺院29所,庵堂330所;僧尼399人。建国后,经土地改革,寺院庵堂大多改为他用,寺田寺产被没收分配,有些寺庙被拆除。部分僧人还俗结亲,教徒日减。在教僧人大多务农。曾有14名僧尼组建棉织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佛像及设施被摧毁,佛教活动基本停止。1978年以后,佛教活动渐趋正常。1985年9月成立宁海县佛教协会。1986年,全县有僧尼179人,居士77人。

基督教:清同治六年(1867)四月,北乡西店始建教堂。翌年一月,城关南门建福音堂。之后,陆续在桥头胡丁家(1894)、东乡长亭(1896)、南乡沙柳(1903)和一市(1908)、北乡马岙(1914)、西乡大溪王(1915)等地建起福音分堂。至民国28年(1939),全县有教徒1500余人。教会在县城创办明新小学以及施医所、戒烟所等,作为教会慈善事业。宁海基督教(耶稣),原属英国在上海创立的内地会组织。有外国籍传教士(大多为英国人)定居福音堂,把持教会事务。牧师华世宾等人不甘教权旁落,遂于民国15年宣布脱离“内地会”统属,改称“宁海中华基督教会”。但由于教徒中见解不一,活动方式不同,逐渐分成基督教聚会处和内地会两派,以聚会处一派为盛。此派活动方式有祈祷聚会、读经聚会、福音聚会、交通聚会等。1949年底,全县有福音分堂12所,教徒2020人。1966年以后,教会停止活动,至1978年恢复聚会。1981年7月召开宁海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内地会和聚会处两派重新联合括动。之后,受外地影响,有教徒参与反动组织“呼喊派”活动,1983年8月被取缔。1986年底有聚会堂(点)31处,教徒7500人。

天主教:清咸丰年间(1851—1861)传人宁海。同治九年(1870),凤潭首建天主堂。尔后,相继在中湖(1880), 县城(1897)、前横(1900)、黄坛(1908)、桥头胡(1925)、沙柳(1929)等地建造教堂。凫溪(1922)、信干山(1925)两地则租民房为教堂。县天主教总堂设于城东,系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国神甫安德宜所建。此后,法籍神甫董安民,比利时籍神甫杭恩格等先后执教于此。教会中一些教徒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光绪二十九年,邑人王锡桐起义闹教,率众焚烧中湖、县城两天主堂。不久修复。天主教会曾办过施医所、育婴堂(与政府合办)、崇德小学、绷花厂等慈善事业。至1949年,全县有教堂8所,神甫2人,修女5人,教徒1010人。民国37年(1948),反动组织“圣母军”曾渗入宁海天主教会,1953年8月被政府取缔。“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活动停止,教堂改作他用。1978年后恢复正常。现有教堂6处,教徒285人。主要活动点在县教堂,逢主日(星期天),各地教徒上城聚会。[8]

民间艺术

龙舞:宁海及邻近县市的龙舞主要有宁海的断尾巴龙、奉化的布龙及象山的白龙、打结龙、三门的板龙等。这些龙舞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如象山的“打结龙”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龙舞大多已从过去的敬神、请神、娱神的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被人们娱乐欣赏的民间艺术形式。

祭孔舞:据《浙江民间舞蹈集成·宁波卷》载,宁海城关的《祭孔》舞佾除反映内容为祭孔尊孔而外,还组织礼仪表演,场面非常热闹。其演出活动可达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众人边乐边舞;其道具有山鸡羽、笙、横笛、龙头拐杖、两盏九联灯等;其表演者的服饰根据历史上各朝穿戴,颇具特色,其伴奏曲调为丝弦鼓乐。当“祭孔”开始,表演者手执山鸡毛或龙头拐杖,随乐挥舞,其顺序是先舞九联灯开场,再龙头拐杖表演,后舞山鸡毛集体祭礼。相传,此舞自宋代起便在宁海城乡演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举行一次。

狮舞: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在宁海流行盛广。相传历史上舞狮盛行的高峰时期,宁海全县共有300多个舞狮班。据前人史料考证,宁海狮舞可追溯到梁代,《晋书·地理志》载:“宁海人气淳性轻,好佛信鬼。”历史上宁海城乡寺院庙宇及庵堂众多,历代都有不少高僧来过宁海,特别是天台山国庆寺智者大师(开山祖)曾先后几次到宁海寻找宝地建造寺院。另外,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也几次绕道宁海,住城南福泉寺讲经。据现在宁海福泉寺住持说,“过去福泉寺庙会,各地赶会的队伍均由狮子舞在前开道,而爬竿、走索等杂技表演在其后。相传这一狮舞的表演习俗是由鉴真大师来宁海时传授的。”民间也有认为狮舞是国庆寺智者大师所传。

灯舞:灯舞在宁海城乡流传甚广。其形式有马灯舞、船灯舞、车灯舞等多种。这些灯舞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演载歌载舞,内容多为表达浙东沿海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海捕鱼安全返航,吉祥如意的心愿。宁海灯舞的表演动作流畅,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宁海地方特色。

把酒舞:在宁海前童、岔路区等地,流传着一种独特而古老的婚礼舞蹈,这就是“把酒舞”,它是宁海风俗舞的一个典型。“把酒舞”具有浓郁的宁海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色彩。它源于宁海民间结婚时的礼节仪式。在宁海与这种“把酒舞”相关的还有一则叫“康王赵构逃难”的民间故事。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流落浙江明州(即宁波),金兵穷追,康王只好求救于在某村头晒谷场上的姑娘,当金兵追来,这位姑娘把康王藏于竹箩下,其稳坐在竹箩上纳鞋,避过了追兵。康王重新登基后为报救命之恩,出旨“江南女子尽封王”,其意是女子出嫁礼同皇室。自此以后,宁波一带的女子结婚身穿凤冠霞帔,乘八人大轿,行万福礼,并形成了宁海特有的婚礼习俗舞蹈。 “把酒舞”主要由“晤会”、“把酒”、“倘步”三个舞蹈段落组成,尤以“把酒”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要善于细致刻划人物心理,并表现出一种温文、稳健的特征,以突出江南女子含蓄内向的性格。

傩舞:傩舞在宁海的演出历史较长,其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关、胡陈、长街、龙浦等地,一般每年都有几次固定表演的日期。如“年三十”、正月十四、端阳节等。据清光绪乙亥年《宁海县志·风情篇》记载:“冬至糯米粉作汤圆,以小赤豆作馅,礼神及祖。考丐者装神鬼判状,仗剑击门,口喃喃作咒,手舞足蹈,俗谓之跨灶王,即古傩礼也。”相传分布在宁海县的傩舞,风格古朴,舞姿粗犷有力,其表演者多为乞丐,表演的目的多为驱鬼避邪、消灾难。宁海的傩舞表演者一般手拿木剑,头戴面具,披头散发,口中念咒,并在房前屋后,堂前角落,手舞足蹈地追杀一番;然后燃起火炬挥动一番,并将火炬抛出大门外,最后持剑追杀出门,以示扫尽一切祸害,祈求来年的安康。[9]

名优特产

四盆八: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就有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习俗,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则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历史上,地处宁海南路的越溪生活虽然贫苦,而乡民却多热情好客,平日生活节俭,办酒待客却很大度,讲求阔气,婚丧、寿庆、造屋、进住、拜岁、分家、祭祀、请人办事、来客招待酒席。酒席分九大碗、双刺席、三星席、会千、四盆八、十六会宴(签)等等,其中又以四盆八最具本地食俗特色。

越溪跳鱼:大弹涂鱼又称跳鱼,弹糊,因其具有非凡的弹跳能力而出名。跳鱼属暖水性潮间带鱼类,喜穴居软泥底质低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借助腹鳍在泥涂上匍匐跳跃觅食,习性狡猾,弹跳力极强。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0-50克(即10-25条/斤)。养殖大弹涂鱼以底栖硅藻为主食,通过投喂米糠、豆粕和花生麸等植物性饲料培养,养殖的大弹涂鱼是纯天然食品。

宁海白枇杷:"宁海白"枇杷系宁海县于1994年在一市镇通过实生选育而成的优质白沙枇杷新品种,具有果大、含糖高、酸甜适口、风味浓郁等优点,经检测,该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3-15%,最高可达19.2%,可食率为73.4%,皮薄汁多,其品质综合指标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证明该品种与其他白沙品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2004年,该品种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级林木推广良种。浙江大学园艺系刘权教授、日本枇杷专家栗山隆明博士称之为"宁海一宝"。

宁海脐橙:“宁海脐橙”俗称“抱子桔”,有“柑桔之王”之美称。“怡绿”牌宁海脐橙是由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从欧美品种中,经多年选育而成。果品形美、色艳、汁多、香高、味浓、富含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耐贮藏,“怡绿”牌脐橙实行定点基地生产,栽培技术成熟,全部产品实行完熟栽培,不进行人工催熟,是回归自然的理想“绿色食品”。

水车萝卜:水车一带,属白溪下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且带沙性,土质松软,不板结,加上耕作层深厚,很适宜种萝卜。“水车萝卜”不但高产,而且特别甜脆、饱汁,嫩滑而无渣,美味可口,其主料选用宁海特产萝卜,口味咸鲜,具有抗癌作用。

胡陈洋芋:“梦鼎”牌胡陈洋芋,出产于南宋丞相叶梦鼎的故里----胡陈。胡陈位于宁海的东部,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为宁海特色生态示范乡镇之一。全乡行政区域10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2/3,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绿色生态示范乡。洋芋是胡陈的传统特色农产品之一。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砂性土壤、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胡陈洋芋的独特品质-----皮色较黄、淀粉含量高、低脂肪、高蛋白、粗纤维,食之色香味美,为大众喜爱。

望海茶:望海茶产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宁波宁海县境内。

茶叶外形细嫩挺秀、翠绿显亮,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嫩绿明亮,尤其以干茶色泽翠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色而独树一帜。望海茶创制以来,获得各种奖励近40项,先后被认定为宁波名牌产品、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连续三届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望海茶以优异的品质、良好的形象、较高的知名度而赢得了各界赞誉。

岔路麦饼:麦饼主要分布于浙江宁海及台州地区,以其味道飘香、回味无穷而受顾客喜爱。位于天广路10号的宁海山里人农家特色小吃店的麦饼特别受到人们的宠爱。据史料记载,中国旅游家徐霞客游山玩水间就带着许多麦饼,对宁海麦饼赞不绝口,后来又有人将麦饼称之为“霞客饼”。

前童“三宝”:前童豆腐、前童香干、前童空心腐,简称为前童“三宝”。前童豆腐白嫩细腻,前童香干喷香柔韧,前童空心腐又香又脆。男女老少个个皆宜,人人喜爱。长期食用豆制品,可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前童三味宝:主料选用省级旅游古镇前童农家作坊的豆腐、香干、油豆腐,即“前童三宝”。肉质滑嫩,口感特好。[10]

风景名胜

东大峡谷风景区

浙东大峡谷风景区分为八大景区:大松溪峡谷,双峰国家森林公园,飞龙湖、梦里水乡(水文化主题公园)、王家染山乡风情区,叶岙现代农业观光园、山洋革命纪念区和望海岗景区。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有:大松溪峡谷、双峰省级森林公园和飞龙湖三大景区。

大松溪峡谷幽静深长,奇峰怪石林立,飞瀑急流跌宕多姿。浮舟松溪,看两岸“小三峡风光”,游“天水三绝”碧潭,有九寨沟之风情。“天姥峰”壁插青天,多迎客松和云雾,如黄山胜景。

双峰森林公园拥有华东地区罕见的7平方公里连片的常绿阔叶天然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1.5%,空气中富含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及树木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树脂芳香精华,为天然的“氧吧”和“森林浴场”。其三面环水,中间溪涧纵横、瀑布水潭缀连,野生动物和人工放养的鸟兽众多。

飞龙湖纵深13公里,形如飞龙在天,缀起梦里水乡,大松溪峡谷和森林公园。飞龙桥横跨松溪,天灯盏遗世独立。乘现代游轮泛舟天河,山水交相辉映,两岸风光美不胜收。赏落霞与孤鹜齐飞,鸳鸯白鹭相伴相随。

将建成的“梦里水乡”,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水文化主题公园。

前童古镇

前童古镇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美仑美奂的江南丝竹调,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构建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是陈逸飞大师力作《理发师》主场景拍摄地,也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为浙江省旅游城镇和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森林温泉

坐落在宁海县城西北20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被天台山和四明山环抱,风景绝佳,如同“世外桃源”。过去,这里是当地烧炭人洗澡处,俗称为“热水潭”。1958年地质勘探部门经过钻探,发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1962年,在这里建成干部温泉疗养院。

宁海温泉是全国三大优质温泉之一,水温49.5℃,富含氡、锂、氟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里群峰环绕,峡谷幽长,有三潭九瀑十八溪七十二峰,近万亩阔叶乔木,遮天蔽日,形成天然的超级“大氧谷”。夏季温度比杭州、宁波低3-5℃,更是避暑的胜地。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和文坛泰斗郭沫若都曾留下过墨宝真迹。宁海温泉已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理疗、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被誉为“华东第一森林温泉”。

如今,重新修建了四星级标准的温泉大酒店,开发成为集旅游、疗养、度假、避暑为一体的大型度假新村,“天明山南溪温泉”的匾额就是郭沫若在上世纪60年代初题写的。国画大师潘天寿也在那时候到过温泉,题诗作画,对温泉给予很高评价,现建有潘天寿诗碑亭。

这里温泉水采自158米深的地下层,日出水量约2500吨。水温在49.5℃左右,常年恒久不变。水质极佳,含有氡、锂、锶、氟、钾、钙等2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同于一般的硫磺泉。

“温泉水滑洗凝脂”,宁海温泉胜过曾深得唐代杨贵妃宠爱的陕西临潼华清池,入水污垢即除。洗浴后皮肤油腻,浑身舒畅,气血通顺,心旷神怡。这里的温泉水质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保健养身功能。

温泉景区群山环抱,峡谷幽长,全长2.8公里。近万亩的阔叶乔木遮天蔽日,翠柏苍松,鸟语花香,形成硕大的天然“大氧吧”。在青山绿水中徜徉,你完全可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温泉景区供分仙人谷景区、卧龙谷景区、锦绣谷景区、闻莺谷景区,著名景点为普济桥、映天池、银蛇瀑等。可供游客你浴后随意徜徉、游览,优游大自然。

梁皇山

《徐霞客游记》开篇首宿地,梁皇山,古称“桐柏山”,位于宁海县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时期梁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梁皇山海拔768米,山势险峻、峰奇石异、谷深涧幽、飞瀑流泉,满目扑绿,风景旖旎,美不胜收。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和足迹,自宋代起即为江南名山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盛赞梁皇山景色为“峰荣水映,木秀石奇”。

梁皇山旅游区内有中涧景区、南涧景区、外辽休闲区,兼有《徐霞客游记》中开篇首宿地和徐霞客上马石,南宋名士洪皓隐居地和拱台书院、亮岩、双门洞、仙人塔、隐字石、虎跳峡、一线天、九天飞瀑、彩石滩、三峡谷六深潭十八飞瀑等丰富的人文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世人称之为“江南第一奇山”。

东海云顶

东海云顶(茶山)旧称盖苍山,地处天台山脉中段,坐落于宁海县东北部,是县域东北部最高山脉,最高峰摩柱峰海拔872.6米。东海云顶濒临东海,被誉为“东海云顶,寰中绝胜”。这里山峦耸峙,绿海无边,层林叠翠,荟萃了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与物种。现已开发一期项目:东海云顶南入口休闲区、桃花溪森林公园、云顶山庄度假区和东海云顶旅游区,是一处集登山朝圣、高山度假、品茗望海、山水体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区内山峦耸峙,绿海无边,层林叠翠,荟萃了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建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之称,同时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千年的历史典故。

目前一期景区开发的有南入口景区、桃花溪景区和云顶山庄度假区,桃花溪景区(2005年3月批准成立桃花溪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植被保存完好,景区内潭、瀑、峰、峦、壁、竹、木等景观齐全,主要景点有:喜鹊瀑、美女瀑、东滴水、西滴水、月边瀑和崇岩峭壁等,以华东楠为主的景观林更是气势雄伟,桃花溪常年流水不断,清澈见底,五鹰峰雄壮险要。[1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