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薑黃 (中藥) |
薑黃,中藥名。為姜科植物薑黃Curcuma longa L.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洗淨,煮或蒸至透心,曬乾,除去鬚根。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 薑黃
- 別 稱: 黃姜、毛黃姜、黃絲鬱金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姜目
- 科: 姜科 屬 薑黃屬
- 種 :薑黃
- 分布區域: 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及貴州等地
- 採收時間: 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
- 用 量: 3~10g
- 毒 性: 無毒
-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目錄
1 生理特性
2 產地
3 入藥部位
4 炮製方法
5 藥材性狀
6 性味
7 歸經
8 功效
9 主治
10 相關配伍
11 用法用量
12 禁忌
13 相關論述
生理特性
本品呈不規則卵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有的具短叉狀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節,並有圓形分枝痕及鬚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
產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莖。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或類圓形的厚片。外表皮深黃色,有時可見環節。切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樣,內皮層環紋明顯,纖維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苦、辛。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歸脾、肝經。
功效
破血行氣,通經止痛。
主治
用於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痛經經閉,症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扑腫痛。
相關配伍
1、痰注臂痛:天仙藤、白朮、羌活、白芷梢各三錢,片子薑黃六錢,半夏(制)五錢。
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仍間服千金五套丸。(楊仁齋《直指方》)
2、傷寒產後,血暈欲死:用荷葉、紅花、薑黃等分,炒研末。童子小便調服二錢。(龐安常《傷寒論》)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禁忌
血虛無氣滯血瘀者慎用,孕婦忌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治風痹臂痛。
2、《本草蒙筌》:主心服結氣,並疰忤積氣作膨;治產血攻心,及撲損瘀血為痛。更消癰腫,仍通月經。[1]
參考文獻
- ↑ 薑黃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道醫網,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