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姚澄
錫劇姚派創始人
出生 1926 年
江蘇江陰
國籍 中國
職業 演員
知名作品 《庵堂認母》、《雙珠鳳》、《拔蘭花》、《女巡按》和《紅色的種子》等

姚澄 ,中國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派創始人[1]江蘇江陰人,1926年出生,1938年學藝,1949年參加蘇南文協文工團。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為江蘇省錫劇團主要演員、副團長,曾任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至四屆理事、江蘇劇協副主席等職。其代表性劇目主要有:《羅漢錢》、《庵堂認母》、《拔蘭花》、《紅色的種子》等。1954年在《走上新路》中飾李瑞珍一角獲華東區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1957年在《紅樓夢》中飾賈寶玉一角獲江蘇省首屆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其主演的《庵堂認母》、《雙珠鳳》先後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

個人簡介

姚澄,江陰人,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派藝術的創始人。1926年出生,1938年隨父投入顧家班學唱常錫文戲,以後在江蘇、上海一帶鄉鎮演出,受到觀眾喜愛。解放後參加蘇南文工團,後來加入江蘇省錫劇團。

她不但應工青衣,還能兼演花旦及反串小生。她的咬字準確清晰,嗓音圓潤清脆,唱腔婉轉華彩,表演真實感人,擅於刻畫情感複雜、性格多變的人物形象。她還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彩唱段,為廣大錫劇觀眾所熟悉喜愛。有"錫劇皇后"之美稱。代表作品有《庵堂認母》、《雙珠鳳》、《拔蘭花》、《女巡按》和《紅色的種子》等。她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理事、江蘇劇協副主席和江蘇省錫劇團副團長等職。

她長期巡迴於上海、蘇州、無錫等地演出,為廣大錫劇觀眾所熟悉喜愛和推崇,有"錫劇皇后"之美稱。她早年加入蘇南文工團,後轉入江蘇省錫劇團,並與著名編劇葉至誠(葉聖陶小兒子)結為夫婦,兩人同風雨共患難,相濡以沫半個世紀;其子葉兆言(取姚、誠字各一半)為當代著名作家。葉至誠生前曾自我調侃說"我的名字不響,每次在會議等公開場合介紹我時,主持人都喜歡添加些分量。在我婚前人家介紹我時說,葉至誠是葉聖陶老的小公子;婚後又往往說,葉至誠是錫劇皇后姚澄的愛人;等兒子成名後,介紹方式又換成,葉至誠是葉兆言的父親"。

人物簡歷

1938年學戲。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蘇州、上海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蘇南文協文工團。後任江蘇錫劇團演員、副團長,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至四屆理事、江蘇分會副主席。代表劇目有《拔蘭花》、《紅色的種子》等。主演的《庵堂認母》、《雙珠鳳》已拍成戲曲片。 [2]

成名道路

在江蘇省江陰東門外山觀鄉金童橋有個地方叫姚家埭,村上的人家都姓姚,這裡是一個有山有水,山明水秀的好地方。村裡的人在閒暇時特別喜歡當地的灘簧戲,也就是現在錫劇的前身。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夏天的晚上,村里家家戶戶都端了竹椅小凳,或者用長凳擱起了門板,在場上乘涼。這時候一個中年人被村里許多人圍着要求唱上幾段,而他也毫不推辭,拿出胡琴一拉,對着旁邊站着的女兒說:「阿玉,唱!」這個小女孩立刻跟着胡琴唱了起來。那甜美略帶稚嫩的唱腔立刻博得大家陣陣的喝彩聲。這位叫阿玉的女孩就是後來的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澄,旁邊拉胡琴伴奏的是她的父親姚根寶。姚澄後來之所以能夠走上錫劇藝術的道路,與她的父親是分不開的,姚澄的啟蒙老師就是她的父親。

姚澄

與許多舊社會的戲曲演員一樣,姚澄的家庭非常的窮困,迫於生計,為了讓女兒今後能夠有好的出路,父親把姚澄送進了無錫的顧家班學戲,從此便開始了姚澄的藝術生涯。但是起初,姚澄並不願意學戲,她認為父親唱戲被人看不起,既不能養家,連自己也顧不周全。在學戲前的一天晚上姚澄把想法告訴了疼愛她的奶奶,她巴望借祖母的力量能把自己留下來。姚澄回憶說:「我對奶奶說,奶奶,我不去學戲,爸爸學戲也不好,我去學戲也不會好的。又沒有錢還被人看不起。那時叫演員為灘簧婆,我說我不願意做灘簧婆!後來奶奶說不去怎麼行呢,比在家裡餓死要好。於是我就去學戲了。

從此,姚澄走上了一條艱難、曲折,既有眼淚,又有歡笑,既是卑微,又是光榮,飽含着苦辣酸甜的從藝道路。

也許姚澄天生就是一塊當演員的料,也許命中注定她這一生將獻給錫劇藝術。由於姚澄的天資聰穎,在加上以前父親的指導,學戲的第二年姚澄就開始登台演出了。姚澄現在還清楚的記得她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時的情景,姚澄說:「當時演的是《合同記》,我是老太太那裡的丫頭,小姐為了逃婚,躺在閨房裡裝病。我領了太太去樓上看小姐,我的唱詞是一看看下面黑壓壓的都是頭,我一緊張把詞忘了,一急又想起來了。但不是連着唱,我於是又重新唱「丫鬟領路前頭走,老太太接腳後面跟,將身來到高樓上,小姐房裡去探病。」我難為情極了,進場時我就用手絹打老太太的背,當時我很難為情。下面也不笑,知道我是小孩,扮演老太太的是我師叔,他說你怎麼打我呀,我是太太呀!這樣才解了我的窘境。」

錫劇行當中,正場花旦是大家羨慕的對象,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正場花旦不能登台,或者不便登台,又給平時好學的藝徒,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一次在太倉演出,由於當時正場花旦是位常州人,唱和念都帶濃重的常州音,觀眾不喜歡。於是主角臨時換上了姚澄,當時演出的戲目是《昭君出塞》。演出很紅,結束後,觀眾請姚澄吃飯,還帶上了她的師傅和師母,那個時候姚澄才十四歲。

《昭君出塞》這齣戲使姚澄一下子唱紅了,從此,姚澄經常在《玉蜻蜓》、《劈山救母》《半夜夫妻》等戲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也逐步登上了正場花旦的位置。

1953年,在南京市成立了江蘇省錫劇團,這年春節,由姚澄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南京跟廣大觀眾見面了,這也是南京觀眾第一次觀看錫劇,從此打開了錫劇在非吳語地區站住腳跟的局面。談到當時的情景,姚澄說:「 來南京成立省團後我的第一個戲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南京人沒有看過錫劇,演出後,大家喜歡的不得了。第一次招待外賓也是這齣戲。當時潭君卿演的是梁山伯,我演的是祝英台,演出很紅。後來我又排了《羅漢錢》。演出後觀眾來信說我既能演古裝戲又能演現代戲。後來《羅漢錢》招待了外賓好幾年。」

1954年,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上海舉行。姚澄主演的《走上新路》獲六個一等獎,姚澄由於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李瑞珍而榮獲演員一等獎,在大會閉幕式上,姚澄作為三十五個劇種、一百五十八個劇目、千餘名演員的唯一代表講了話。這次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姚澄在江蘇省錫劇團眾多演員中的擔綱地位。 [3]

表演理念

姚澄的戲路非常寬廣,在舞台上她不僅塑造了很多優秀的女性角色,而且她還成功的扮演了《雙珠鳳》中的男主角文必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中《雙珠鳳》還被拍成了電影。但是姚澄當時並不喜歡這兩個小生的角色,她認為,演小生唱做不能有女態。碰到匯演時領導讓她演賈寶玉,她不肯,姚澄說我們又不是越劇,為什麼要有女小生。越劇都要改革女小生。後來省領導找她談話說***員要服從分配,她才答應演了。「

姚澄的成功,是吃了大苦,下了大力的。她沒有進過科班,沒有受用一生的童子功,也沒有遇到點石成金的名師,她無錢讀書,不能從書本上汲取營養。困境中迫使姚澄養成一種可貴的心理素質——好學!台下學,後台學,扯着翼幕學,跑丫鬟站在台邊學。向錫劇藝人學,向姐妹劇種學,向旦角學,向生行學。如饑似渴,勤學苦練,博採眾長,如蜂釀蜜。這裡要提到的是姚澄之所以能夠在藝術上取得成就,創立錫劇藝術的姚派,這與她的愛人中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之子、著名劇作家葉至誠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兩人同風雨共患難,相濡以沫半個世紀。談到愛人葉至誠,姚澄回憶說:「他在文化上影響了我,他借名著給我看,就幫我提高了不少。他還是我的活字典,我寫信寫不出字來就空下來,然後就問他。我跟老頭子是四十年,我們夫妻沒有發生過任何爭吵,關係很好,我覺得很幸福。」

一位鄉下女子闖進了文學世家,就象一個半文盲,被保送到文學「院」,一場家庭的,枕邊的強化進修開始了,由識字而閱讀,由小讀而博覽,由古而今,由中而外,這不斷提高的文學素養,潛移默化,作用於她的表演,增添了文采,滌盪了匠氣,我們在欣賞姚澄優美的表演時,千萬不能忘記她幕後的一頁。

姚澄的表演,以擅於深刻細緻地表現人物的內在活動見長;她的唱腔,吐子清晰、準確,嗓音甜糯柔美,運腔委婉多姿、華麗典雅,具有蘇南民間小調的特色。經過她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姚派唱腔藝術,為豐富錫劇藝術的唱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所創立的錫劇姚派藝術如今正在她的眾多學生中逐步傳承發展!

如今已近八十高齡的姚澄還在為錫劇藝術的發展培養着接班人,只要是學生排戲,姚澄總會到現場進行指導。今年二月,姚澄由於發心臟病住進了醫院,當時中央電視台要錄製她的兩位學生許美霞與袁菊芬的唱段,她不顧身體虛弱,把病房當成了排練場,現場指導着兩位學生排戲。她的學生們從這位德藝雙馨的老演員身上不僅學到了深邃的錫劇藝術,也學到了做人的真諦。

相關報道

在江蘇省江陰東門外山觀鄉金童橋有個地方叫姚家埭,村上的人家都姓姚,這裡是一個有山有水,山明水秀的好地方。村裡的人在閒暇時特別喜歡當地的灘簧戲,也就是現在錫劇的前身。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夏天的晚上,村里家家戶戶都端了竹椅小凳,或者用長凳擱起了門板,在場上乘涼。這時候一個中年人被村里許多人圍着要求唱上幾段,而他也毫不推辭,拿出胡琴一拉,對着旁邊站着的女兒說:"阿玉,唱!"這個小女孩立刻跟着胡琴唱了起來。那甜美略帶稚嫩的唱腔立刻博得大家陣陣的喝彩聲。這位叫阿玉的女孩就是後來的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澄,旁邊拉胡琴伴奏的是她的父親姚根寶。姚澄後來之所以能夠走上錫劇藝術的道路,與她的父親是分不開的,姚澄的啟蒙老師就是她的父親。

與許多舊社會的戲曲演員一樣,姚澄的家庭非常的窮困,迫於生計,為了讓女兒今後能夠有好的出路,父親把姚澄送進了無錫的顧家班學戲,從此便開始了姚澄的藝術生涯。但是起初,姚澄並不願意學戲,她認為父親唱戲被人看不起,既不能養家,連自己也顧不周全。在學戲前的一天晚上姚澄把想法告訴了疼愛她的奶奶,她巴望借祖母的力量能把自己留下來。姚澄回憶說:"我對奶奶說,奶奶,我不去學戲,爸爸學戲也不好,我去學戲也不會好的。又沒有錢還被人看不起。那時叫演員為灘簧婆,我說我不願意做灘簧婆!後來奶奶說不去怎麼行呢,比在家裡餓死要好。於是我就去學戲了。從此,姚澄走上了一條艱難、曲折,既有眼淚,又有歡笑,既是卑微,又是光榮,飽含着苦辣酸甜的從藝道路。

也許姚澄天生就是一塊當演員的料,也許命中注定她這一生將獻給錫劇藝術。由於姚澄的天資聰穎,在加上以前父親的指導,學戲的第二年姚澄就開始登台演出了。姚澄現在還清楚的記得她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時的情景,姚澄說:"當時演的是《合同記》,我是老太太那裡的丫頭,小姐為了逃婚,躺在閨房裡裝病。我領了太太去樓上看小姐,我的唱詞是一看看下面黑壓壓的都是頭,我一緊張把詞忘了,一急又想起來了。但不是連着唱,我於是又重新唱"丫鬟領路前頭走,老太太接腳後面跟,將身來到高樓上,小姐房裡去探病。"我難為情極了,進場時我就用手絹打老太太的背,當時我很難為情。下面也不笑,知道我是小孩,扮演老太太的是我師叔,他說你怎麼打我呀,我是太太呀!這樣才解了我的窘境。"

錫劇行當中,正場花旦是大家羨慕的對象,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正場花旦不能登台,或者不便登台,又給平時好學的藝徒,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一次在太倉演出,由於當時正場花旦是位常州人,唱和念都帶濃重的常州音,觀眾不喜歡。於是主角臨時換上了姚澄,當時演出的戲目是《昭君出塞》。演出很紅,結束後,觀眾請姚澄吃飯,還帶上了她的師傅和師母,那個時候姚澄才十四歲。《昭君出塞》這齣戲使姚澄一下子唱紅了,從此,姚澄經常在《玉蜻蜓》、《劈山救母》《半夜夫妻》等戲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也逐步登上了正場花旦的位置。

藝術是永遠攀登不盡的階梯

解放前由於家裡窮,姚澄上不起學。在演戲的過程當中,她逐步感到沒有文化是不行的,首先是劇本看不懂,很難理解和把握戲中人物。

讀劇本,她不會,急得直哭,別人問她,她說不識字怎麼排呀!他們說你學呀,一天學幾個字。幾個月學下來你就能夠看書了!她一天五個字,幾個月下來,真的能看書了!為此她少睡了很多覺。人家睡午覺時她就去學字!後來別人說這還不行,要學會寫呀!於是她從四九年開始學文化,寫日記,一直堅持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來《紅樓夢》她能看了,並且把象《安娜卡拉妮娜》《巴黎聖母院》等書裡面的人物感情假借到戲裡面去。

姚澄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一天,由她主演的《敗子回頭》在蘇南農村巡迴演出時,姚澄突然肚子痛,直痛得滿頭大汗,躺在床上,晚飯也不能夠吃,領導勸姚澄休息,但是她不肯。她出身農家,知道農民。農民那麼多路趕來,不容易。她要堅持演,上台時大家看不出她有病,在後台她又滾又吐,三個鐘頭的一台大戲她把它熬下來了。後來到小鎮上(醫院)去一查,醫生說是闌尾炎。不能吃藥,一吃藥到大醫院就查不出來了,趕快去開刀。結果到崑山醫院一查,醫生說怎麼這個時候才來,再過一個小時就會成腹膜炎了。於是趕快開刀,手術結束後天已經亮了。

1953年,在南京市成立了江蘇省錫劇團,這年春節,由姚澄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南京跟廣大觀眾見面了,這也是南京觀眾第一次觀看錫劇,從此打開了錫劇在非吳語地區站住腳跟的局面。談到當時的情景,姚澄說:" 來南京成立省團後我的第一個戲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南京人沒有看過錫劇,演出後,大家喜歡的不得了。第一次招待外賓也是這齣戲。當時潭君卿演的是梁山伯,我演的是祝英台,演出很紅。後來我又排了《羅漢錢》。演出後觀眾來信說我既能演古裝戲又能演現代戲。後來《羅漢錢》招待了外賓好幾年。"

1954年,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上海舉行。姚澄主演的《走上新路》獲六個一等獎,姚澄由於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李瑞珍而榮獲演員一等獎,在大會閉幕式上,姚澄作為三十五個劇種、一百五十八個劇目、千餘名演員的唯一代表講了話。這次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姚澄在江蘇省錫劇團眾多演員中的擔綱地位。走出寬廣的戲路。

姚澄的戲路非常寬廣,在舞台上她不僅塑造了很多優秀的女性角色,而且她還成功的扮演了《雙珠鳳》中的男主角文必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中《雙珠鳳》還被拍成了電影。但是姚澄當時並不喜歡這兩個小生的角色,她認為,演小生唱做不能有女態。碰到匯演時領導讓她演賈寶玉,她不肯,姚澄說我們又不是越劇,為什麼要有女小生。越劇都要改革女小生。後來省領導找她談話說***員要服從分配,她才答應演了。"

姚澄的成功,是吃了大苦,下了大力的。她沒有進過科班,沒有受用一生的童子功,也沒有遇到點石成金的名師,她無錢讀書,不能從書本上汲取營養。困境中迫使姚澄養成一種可貴的心理素質--好學!台下學,後台學,扯着翼幕學,跑丫鬟站在台邊學。向錫劇藝人學,向姐妹劇種學,向旦角學,向生行學。如饑似渴,勤學苦練,博採眾長,如蜂釀蜜。這裡要提到的是姚澄之所以能夠在藝術上取得成就,創立錫劇藝術的姚派,這與她的愛人中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之子、著名劇作家葉至誠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兩人同風雨共患難,相濡以沫半個世紀。談到愛人葉至誠,姚澄回憶說:"他在文化上影響了我,他借名著給我看,就幫我提高了不少。他還是我的活字典,我寫信寫不出字來就空下來,然後就問他。我跟老頭子是四十年,我們夫妻沒有發生過任何爭吵,關係很好,我覺得很幸福。"

一位鄉下女子闖進了文學世家,就象一個半文盲,被保送到文學"院",一場家庭的,枕邊的強化進修開始了,由識字而閱讀,由小讀而博覽,由古而今,由中而外,這不斷提高的文學素養,潛移默化,作用於她的表演,增添了文采,滌盪了匠氣,我們在欣賞姚澄優美的表演時,千萬不能忘記她幕後的一頁。

姚澄的表演,以擅於深刻細緻地表現人物的內在活動見長;她的唱腔,吐字清晰、準確,嗓音甜糯柔美,運腔委婉多姿、華麗典雅,具有蘇南民間小調的特色。經過她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姚派唱腔藝術,為豐富錫劇藝術的唱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所創立的錫劇姚派藝術如今正在她的眾多學生中逐步傳承發展!

如今已近八十高齡的姚澄還在為錫劇藝術的發展培養着接班人,只要是學生排戲,姚澄總會到現場進行指導。今年二月,姚澄由於發心臟病住進了醫院,當時中央電視台要錄製她的兩位學生許美霞與袁菊芬的唱段,她不顧身體虛弱,把病房當成了排練場,現場指導着兩位學生排戲。她的學生們從這位德藝雙馨的老演員身上不僅學到了深邃的錫劇藝術,也學到了做人的真諦。

視頻

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澄與他的「姚派」藝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