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奶奶(王志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奶奶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奶奶》中国当代作家王志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奶奶

长发及腰辫子上除了隐隐约约的几丝白头发外,几乎都是黑色。绕在插在头发撮根部半截筷子的边缘上,绕得很平整,没有丝毫凌乱,像一大朵喇叭花扣在后脑勺的下方。紧接着又是黑色的裹布一圈接着一圈的缠绕着头部,最后戴上白色的盖头,没有镜子,却好像是对着镜子一样左拽拽右理理。

中长款的黑色大襟衣服下,那双被岁月折煞的有些粗糙的双手一层接着一层的往外掀着她的衣襟,终于在最底部一个是用咖啡色布质缝制的荷包那里停下了翻动,从荷包里拿出来的手绢制成的小小的包裹也随着手的颤抖而微微晃动。

扒开手绢,数过五十,拨过二十、十块和五块,“揽(给),给你给个钱花”,颤颤巍巍的一块钱从她手里递到了我的面前。是很新的一块钱,除了那道折痕外感觉和刚印刷出来的一样新鲜。我明白她又把我看她包头发的眼神当做零花钱的乞讨,但我从来都是很自然的接受她给我的“怜悯”。

案板上一层厚厚的面粉铺垫着一团稀稀哈哈的发酵面,母亲正用双手一把接着一把从最下面的面粉揽起往发酵面里杵,杵了一会又开始揉,不一会儿功夫,面就揉好了,面团像个大馒头一样趴在案板上,灶头上面的平底锅伴随灶火里着的哗啦啦的火一同升温。

放在灶火门口上用来看苏打粉均匀程度的面蛋蛋和碳火一样黝黑。在她的牙齿间被咬开,站在房门里边阳光照进的地方再用手轻轻一掰,面蛋蛋像是去掉夹心饼干的一面一样,骨感的露在外面,她倾斜着头仔细看了看,点头示意了苏打粉正好,便开始擀着新疆馕一样大小的饼子,只听平底锅里油的滋啦滋啦声,很快,馍馍的香味就蹿满了整个屋子。我那咽的咕噜咕噜的唾液啊!

那是每个主麻日(穆斯林的聚礼日)奶奶都必须要虔诚的两件事,洗大净和锅里倒油(穆斯林一种虔诚的方式)。

七十有余的年龄没有腐化她童真的心。我们除了奶奶孙女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一样欢快。最重要的是她自始至终都是我最敬仰的人。一个在改革开放前夕奋斗的女人,我时常在想她的意志和信念来自哪里。

又或许是她那一群可爱的孩子(现在的叔伯)带来生活的坚定,让她在那个年代里选择一如既往的忍受着饿到咕咕叫的肚子,在现实里慢慢成为习惯。听她讲起时竟然没有饥饿的辛酸。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她已经拥有了很多孙子孙女,疏忽中她大概忘了我的样子,而我也很合理的没能记住她的面孔。 就这样,每次在大门外的粮场上,那个陪同篮球一同跳跃的背影后面,我总是想象她年轻时,我第一眼见到她的模样。那时的我想记住那个模样,因为我幻想着,城市中有那么多商铺银行,一定也有一个可以兑换容颜的当铺,然后我忍痛割爱的拿着我的沙包兑换回来她年轻时的容颜。

她喜欢打篮球,喜欢点洋窝西北农村孩童的一种游戏)。院子里墙根角下,那六个用瓶盖掏出来的小窝里,一双手来来回回的往里面添着我们找来的羊粪豆子,一会儿各个小土坑里羊粪豆子数量不一,一会儿又都加满。我永远是跟在身后用笑声代替掌声的观众。

爷爷过世比较早,是带着一身疼痛离开的。她没有因此疲倦多少,因为或许那是她所期盼的,她不想爷爷受更多的疼痛。从此,一个冷漠的拐棍扶持着一个蜷缩的身影,时常走动在坟院边上远望。

直到我们搬出了老家,那个熟悉的身影在记忆里随着时间变得越发模糊,我们和九叔家都搬到了扁担沟,那里是一个比起我们老家相对平坦的地方,除了有我见过的山和水,还有我没见过的美丽的稻田。那里的人口音不同于我们,也是在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人还有很多种说话的口音。也是因为对彼此说话口音的不同,我们称呼他们为“水鸭子”,他们称呼我们为“山汉”。

我不知道奶奶是怎么过来的,放学回家后她已经在家里了,还是以往那条黑色的裤子,上身穿着一件黑黄相间的开襟汗衫,这是第一次见她穿新式的开襟衣服,黄色的搭配只是衣服上少有的几条丝线。头戴白色的盖头,脸上被岁月折煞出来的沟壑一般的皱纹愈加明显。

我有点小激动的上前问候着,在走近的视线里,几缕没能藏住在盖头里的白头发跑了出来,刺痛我几近难受的心。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再见奶奶,她似乎并没有生我一直没看过她的气,一开口就又是我们之间“闹腾”的话语。

院子里被荒废着的一块园子,也在她的勤快下又开始了绿色的蔓延。“奶奶你缓着去撒”,我的话她似乎无动于衷,话过半晌给我回了句“不收拾好,你们意思花钱买着吃菜呢吗”!我也没有再做声。

我的潜意识里越靠北的的夏天越热,比起这里,老家几乎是东北一样的凉快。“明天把我送着回,在这里把人热死了”,这句话是我时不时听见的她的抱怨。于是,刚过斋月,父亲和母亲就又将她送走了,据说是去同心的十叔家。

天还麻糊亮的清晨,就听见满屋子蛇皮袋子发出刷刷刷的声音,模糊着朦胧的双眼连同被窝扭头看去,是奶奶忙碌装衣服的声音。没有多少,一件换洗的上衣,裤子,和礼拜用的拜毡。我又一次客气的让她再浪几天,但还是那句太热了,气候不如老家凉爽,住不惯的话语。

电动车停在门口,她将拐棍靠放在车身上,一只手扶着后备箱,一只手紧攥着驾驶员二哥后背的衣服,颤颤巍巍。试图自己骑上去,但身体早已不停她的使唤,骤然倒向电动车的一侧。父亲和母亲赶紧上前搀扶,“哎!老了,么事(不行)了”。那是一句让人身心惆怅的话语,谁都没有多说什么。

奶奶颤颤巍巍的坐上了电动车,车子走了,我站在大门口远远的目送着,直到那个背影和电动车一同消失在巷口。生活又开始从没有一个人的不习惯到习惯的继续着。直至我放弃了初中学业,踏入婚姻的殿堂。

[1]

作者简介

王志兰,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创作数百万字,创作发表散文多篇,数十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