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规模国土绿化技术应用案例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大规模国土绿化技术应用案例《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总体规划》于2019年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清水河县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部分山地石多土少,幼苗生长慢,抗干旱、鼠兔害的能力弱,新增造林存活率较低,且管护和抚育制度不完善、管护资金较少,较难满足抚育管护需求。

现有宜林地立地条件差,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纵深发展的难度较大;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标准偏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此,完成了清水河县大规模国土绿化[1]行动总体规划。

目录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将会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持续加大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有效拓展生态空间;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着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林地、草原生产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夯实绿色本底,筑牢生态屏障。

三、技术要点

该技术采取“宜绿皆绿,宜林皆林,提质增效,系统规划”的方法,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同步发展,精准提升现有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低质低效林,全县行政范围内宜林荒山全绿,已绿荒山皆林。

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完成荒山荒地大规模造林、低质低效林精准改造、丰富绿化层次、种植优势特色经济林、建立良性草地生态系统。用到的技术主要是:

研制智能手机/平板测树超站仪及电子林木探测仪,实现树种、树木中心位置、胸径、树高、年龄、生长量及林分密度、树种混交比、平均胸径、平均高、蓄积量等App精准测计算。无人机森林经营系统可以自动创建林场3D实景、区域小班、自建小班属性数据库,依冠型、冠径、图像分割原理反演树种、胸径、树高、密度及林分蓄积,并依据智慧林业平台功能模块实现森林结构最优化调整。

创建无林地营造理想林技术方法,实现无林地最优树种结构、树种龄级、树种收获配置。针对多数造林模式无法永续经营的难题,无林地造林技术是以最大密度理论为依托,以地块为单位综合分析研究区立地环境因素,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配置适宜的混交比,设计最优初植密度,以树木生长时间为经营年表规划依据,设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径阶间伐、补植等经营方法,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和生态效益。

创建人工纯林改造为理想林技术方法,实现低质低效纯林的有效改造管理。针对国内多数纯林同龄造林所造成的生态抗逆性差、生长量低下的问题,研建人工纯林改造为理想林技术方法,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优势树种与混交树种、中国主要乔木树种生长模型与降雨量模型解算各树种各径阶的生长时间与理想密度,并且在各径阶生长时间节点上进行间伐与补植,直到森林结构达到理想分布状态,实现稳定的胸径、稳定的密度、稳定的年度生长量、稳定的采伐量,充分改善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生产力,保持森林的健康、稳定和异龄混交的状态,使森林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四、应用成效

通过该技术支持,据估计,清水河县大规模国土绿化各项工程实施后,到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将增加森林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林木蓄积量约为158.4万立方米,提供1万就业岗位,林产业覆盖农户4万户。

到2025年清水河县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总和约为132.7亿元(未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新增生态效益价值近7.7亿元。

重点国土绿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果品生产带动果品加工业、运输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对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2]”问题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通过村屯绿化、道路绿化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有利于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五、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退耕还林还草、防治荒漠化、草原保护与修复的地区,特别是三北等防护林地区以及国家储备林建设区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