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明永镇朔方碑(赵永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明永镇朔方碑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大明永镇朔方碑》中国当代作家赵永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大明永镇朔方碑

我觉得旅游不能一味地舍近求远。最近我就是在尝试身边游:踏访郭蛤蟆古城,体味金国孤忠郭蛤蟆孤守城池三载的赤胆忠心;攀登青凉山,倾听丝路古刹佛教西来的佛国梵音;身临祖厉河瀑布,洞天听水静观响河飞瀑的三叠两叠;进入郭城驿驿城,观旧时燕盘旋、忆往昔信使驰骋。瞧,这样的旅游情趣能比去那名山大川随波逐流逊色多少?

游客罕至的地方不一定就没有旅游资源,荒山野岭说不定也会有奇遇。瞧,这一天,就是一个例子。高山下,河岸边,行走在碱滩红柳之中,漫步于碎砖烂瓦之间,不经意间,一块盈尺见方的石块撞入视野,我俯身拂去其上的泥土,孰料竟有文字闪现:“大明",“永镇朔方"。奇遇!真乃奇遇!一方"大明永镇朔方"残碑与我奇遇了。幸哉!幸哉!

大明永镇朔方碑

手把残碑,我仔细端详。的确是一方古碑,它从古老的明朝一路走来,古老得让风雨攻陷了眉心。的确是一方残碑,它残得只剩上部碑头,残得只剩个把文字,残得让人痛心不已。欷歔之余,我还是在想,这方残碑与我邂逅是幸事,至少它会避免行将湮没的命运

大明永镇朔方碑

相见甚欢,相看两不厌。但问题来了,在我的故乡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在那国祚275年的大明王朝,是碑缘何而生?“永镇朔方"缘何被堂而皇之地勒于碑上?话得从明王朝的边政说起。明朝的边患莫过于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在我的故乡一带,明朝是以黄河为界的,但明初在这一带的布防有个明显漏洞。且看,郭城驿以北的黄河防线依次设了庄浪卫、兰州卫、迭烈逊巡监司(靖远县境内)、中卫等,由此可知,北距郭城驿90里的靖远只设了巡监司,级别不高,重视不够。靖远至郭城驿自古就是丝路古道,可一时间这一古道却成了蒙古骑兵南下的便捷通道。蒙古阿鲁台频频率众入犯,尤其是一到冬天,其轻骑踏冰渡河,把个郭城驿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更有甚者,蒙古宾兔部驻牧松山后,时不时地掠抢郭城驿白草塬还不用说,还越过郭城驿以图南寇,直接对临洮、巩昌构成威胁。直到明中期,明政府才下决心补上这个边境布防的疏漏。正统元年在靖远设靖虏卫,接着筑卫城、修边墙、建墩台、布堡寨、设屯田千户所,层层布兵,纵深防御。如此一来,“残彝闻风遁逃,假息朔漠矣"(建设靖虏卫碑记语)。

转危为安,形势一派大好。试想,彼时郭城驿的那些乡绅名流们一定是高兴得坐不住了,他们定然相约登上青凉山,手搭凉蓬,极目四望,以观盛况。他们能望见什么呢?北望,依稀可见那通往朔方的古道上边墙横亘,坝口滩墩、红柳泉墩、月河墩、红山寺墩,墩墩旌旗相望;东望,通往海原的小关路上,黑虎岔赵家堡、腰井赵家堡、芦子沟赵家堡、焦家堡、黎山寺堡、吴家水堡,堡堡壁垒森严;南望,通往会宁的大关路上,郭城驿城再度加固得土厚墙高,通往定西的关口道子之南的关川,屯田百户所鳞次栉比;西望,通往兰州的西海道上,巩昌卫、后所等卫所士马精强;近看,明初肃王马政留下的马城、大羊营、小羊营、驼营又生机焕发,随肃王而来的“张亢李霍尚"、“范庄顾周黄"等姓氏的人们,牧羊西山头,饮马祖厉河,马鞭声声,牧歌悠悠。见此盛况,乡绅也好,名流罢,无不感慨万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们脚下的青凉山便成了他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对象,赞美之辞,令人叫绝:固若铁壁,御朔风之南侵,护内陆以安宁;坚如勇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昂首挺立,永镇朔方。

明朝边境

一代大明王朝已经远去,大明边政更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熟知。好在有这么一方“大明永镇朔方"碑带着历史的印记一路走来,有这方碑就有记忆,留住这方碑就留住了记忆

明代边墙(长城)

“大明永镇朔方"碑的碑文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永镇朔方"的标题还在,有标题就能知其中心思想。我想,这方残碑就是一把钥匙,它能帮我们打开散布于郭城驿地区密密匝匝的明代古城堡的大门,进得门去,你就恍然大悟,原来郭城驿地区就是一个城堡露天博物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别的地方不可替代的。这方残碑又是一个导游,能把我们带进郭城驿地区那些明代留下村名的古老村落,进得村落,你就茅塞顿开,原来民族融合、明初实边大移民、肃王马政及明朝边政乃是郭城驿地区民族成因的三大主流,一个姓氏一段故事,郭城驿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一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明代边政 · 卫

高山下,河岸边,夕阳的余辉洒在残碑上,残碑显得一片彤红。不难看出,这方残碑就是半部史书。旅游如读书。有心得的旅游方是有价值的旅游。[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