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交部发言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外交部发言人

来自 海外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外交部发言人

外文名称: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负责部门: 外交部新闻司

建立时间: 1983年

现任发言人: 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

外交部发言人是外交部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现设有三位发言人,分别为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1]

简介

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中外记者面前:"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现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新闻司司长) 、汪文斌(新闻司副司长) 、赵立坚(新闻司副司长)

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从此,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阶段。

现如今,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不断发展,国台办、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部委,解放军各大军种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发言人制度,就主管领域的问题发布信息。据了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已经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有人说:"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有不少学者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变化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新闻发言人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外到对内,权力机关从过去的'不说话'到主动'说话',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还没有定型的发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国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言人制度。从过去发言人'空名空衔'到今天的'实名实衔';从发布会上发言人只发布不答问,到今天既发布又答记者问;从过去偶尔发布,到定期、频繁地发布,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的。

制度变化

(1)细心人会发现,外交部发言人的答问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从"坐答"到"站答"的悄然变化。

(2)从新中国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举行过多次记者招待会,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只是一直没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创立之初,每周只举行一次记者会,仅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从1983年9月起,改为每月第一次记者会回答提问。从1988年起,每场记者会都回答提问。1995年至2011年,记者会改为每周两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国家法定假日外,风雨无阻。1997年把现场交叉传译改为幕后同声传译。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2011年8月至今,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次增至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时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

(3)外交部每年举行80多场例行记者会,每场记者会有数十家媒体的近百名中外记者参加。2008年因为举办奥运会,全年举行的例行记者会近百场。2009年1月至8月,共举行例行记者会53场,主动发布消息166条,受理记者电话提问2060多个。

(4)为了方便记者提问,外交部新闻司2000年还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此做法一出台,就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

(5)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外交部还视情举行专场记者会,迅速、主动发布消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