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交部發言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外交部發言人

來自 海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外交部發言人

外文名稱: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負責部門: 外交部新聞司

建立時間: 1983年

現任發言人: 華春瑩、趙立堅、汪文斌

外交部發言人是外交部設立的新聞發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發言,並向記者宣傳情況、回答提問的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現設有三位發言人,分別為華春瑩趙立堅汪文斌[1]

簡介

1983年3月1日,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齊懷遠,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正式的新聞發言人站在中外記者面前:"中國外交部從即日起建立發言人制度。"

現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新聞司司長) 、汪文斌(新聞司副司長) 、趙立堅(新聞司副司長)

制度

1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國家統計局、外經貿部、國台辦等部門發言人先後走上前台。1988年,中央進一步明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從此,我國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建設階段。

現如今,我國政府發言人制度不斷發展,國台辦、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商務部、國防部,等部委,解放軍各大軍種及各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發言人制度,就主管領域的問題發布信息。據了解,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已經從最初的寥寥數人,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數千人的隊伍。

有人說:"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有不少學者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變化與發展給予高度評價:"新聞發言人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從對外到對內,權力機關從過去的'不說話'到主動'說話',這一轉變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前,中國還沒有定型的發言人制度。到今天,中國政府各個部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發言人制度。從過去發言人'空名空銜'到今天的'實名實銜';從發布會上發言人只發布不答問,到今天既發布又答記者問;從過去偶爾發布,到定期、頻繁地發布,發言人制度的發展與演變,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同步的。

制度變化

(1)細心人會發現,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從"坐答"到"站答"的悄然變化。

(2)從新中國成立至1982年以前,外交部曾舉行過多次記者招待會,開展新聞發布工作,只是一直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制度創立之初,每周只舉行一次記者會,僅發布消息,不回答提問。從1983年9月起,改為每月第一次記者會回答提問。從1988年起,每場記者會都回答提問。1995年至2011年,記者會改為每周兩次,周二、周四下午各一次,除暑期和國家法定假日外,風雨無阻。1997年把現場交叉傳譯改為幕後同聲傳譯。不僅如此,外交部新聞發布會還取消了對記者提問次數和發布時間的限制。2011年8月至今, 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從每周2次增至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時在外交部南樓藍廳舉行。

(3)外交部每年舉行80多場例行記者會,每場記者會有數十家媒體的近百名中外記者參加。2008年因為舉辦奧運會,全年舉行的例行記者會近百場。2009年1月至8月,共舉行例行記者會53場,主動發布消息166條,受理記者電話提問2060多個。

(4)為了方便記者提問,外交部新聞司2000年還設立了發言人移動值班電話。每天24小時包括周末和節假日,都受理記者提問和回答記者提問。此做法一出台,就受到外國媒體的好評,認為"這是中國走向更加開放透明的一個舉措"。

(5)遇有重大、突發事件,外交部還視情舉行專場記者會,迅速、主動發布消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