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士达孔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士达孔拿
图片来自WELOVEEASTVAN

士达孔拿英语:Strathcona)是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内一个住宅区,西接温哥华市中心、东邻克拉克大道、北临温哥华市中心东端、南面则与芒特普莱森特和前大北方铁路(现为BNSF铁路)的编组场为邻。另外,市中心东端的广义覆盖范围也包括了士达孔拿区[1]

Strathcona 是这座城市最早的街区之一。它拥有经过精心修复的排屋、鲜花盛开的花园和温馨的前廊。

Strathcona 起源于 Hastings Mill 厂址周围的棚屋和小型建筑的集合,拥有独特的人、历史、土地利用和建筑组合。

这是一个由房屋、公寓楼和宿舍组成的社区,邻居们可以步行到街角商店,在公园里打太极拳或在社区花园里散步。尽管不断有变革的压力,但这是一个成功地生存和繁荣的社区。

Strathcona 包括以下社区:

  • 市中心东区
  • 福溪公寓

历史

士达孔拿区前称“东区”(East End),是温哥华市内最早建立的社区之一[2]。东区发迹于喜士定磨坊一带,而受惠于温哥华作为全国铁路西岸终点站的优势,东区于往后年间亦迅速增长,逐步从布勒内湾往南拓展。到了1950年代,东区开始因为区内的士达孔拿小学而改称士达孔拿区[2]。另一方面,随著限制华人进入加拿大的《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华人称之为“排华法”)于1947年被推翻[3]华埠再现生气,连带士达孔拿区也出现人口增长,成为华埠的住宅区,两者亦逐渐结合成一个相辅相承的社区[4]

然而,市政府规划部于1950年代计划于士达孔拿区进行重建工程,以一穜穜一色一样的公共房屋取代固有的独立屋。华裔居民陈李和顺(Mary Lee Chan)遂率领民众组成士达孔拿区业主住客协会(Strathcona Property Owners and Tenants Association),争取保留该区[5]。现时裕仁街、歌雅街、登利维街和积善街一带的公共房屋便是当年计划的仅馀痕迹。

此外,市政府当年亦开始研究于市内兴建高速公路[6]市议会并于1967年宣布具体计划,当中来回8线行车的南北向公路将取代卡路街的走线[7],而东西向公路则大致于裕仁街和派亚街之间穿越士达孔拿区,两者并于现裕仁街夹魁北克街西南处交汇[8]。 为了落实此计划,当局需于华埠、士达孔拿区和煤气镇一带清拆多座建筑物,令该带面目全非。该三区的居民和商户于是联手反抗公路计划[9],并获其它主流团体(如温哥华贸易局)声援,遂于1968年逼使市政府放弃计划[7]。此举不但成功挽救该带的社区,更改变了温哥华的城市规划模式,为温哥华日后的公共交通发展和市中心高密度化奠下基础。

士达孔拿区逃过清拆命运后,于1968年获联邦、省和市政府拨款500万加元以修葺区内的房屋、街道和行人路,以及建立新公园[2]

教育

士达孔拿区内有两间小学,分别是士达孔拿小学(于1891年创办),以及诗磨小学(于1900年创办)。

人口

士达孔拿区的人口于2006年达11,920人,较2001年上升3%。13.5%的居民为19岁以下;23.5%介乎20至39岁;38.9%介乎40至64岁;24.0%居民为65岁或以上。43.9%的居民以英语为母语;以中文为母语的居民则有40.3%。家庭入息中位数为$15,558,而59.4%的居民为低收入户。失业率为11.1%[10]

遗产

Strathcona 是温哥华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组合,Pender Street 和Prior Streets、Campbell 和Jackson Avenues 以及Prior Street 以南两个街区之间的区域被确定为1986 年温哥华市遗产名录中的特色区域。风格范围从小型小屋和朴素的乡土房屋到装饰有精美支架和木瓦的大型“安妮女王”住宅。

一些重要的文物建筑包括:

  • 斯特拉斯科纳勋爵学校:建于 1897 年,是温哥华最古老的校舍之一
  • 西摩第一学校:学校建于 1900 年,是温哥华最古老的木制教学楼。
  • Seymour School No. 2:建于 1907 年,由 WT Whiteway 设计
  •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教堂位于 579 E. Pender Street,建于 1919 年。教堂曾是瑞典、希腊和乌克兰教会的所在地,现在服务于华人-加拿大天主教社区。
  • 校长之家位于 Strathcona 学校对面的 Princess and Keefer,由校长 Gregory Tom 于 1900 年建造。

参考资料

  1. 2005/06 Downtown Eastside Community Monitoring Report (PDF). 10th Edition. City of Vancouver. Spring 2007 [2009-03-10]. 
  2. 2.0 2.1 2.2 History & Heritage. 温哥华市政府. 2005-07-20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9). 
  3. 唐人街的故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7.,《Perspectives Online》,Amme Lau译。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4. City of Vancouver - Chinatown Revitalization Program - History of Chinatown. 温哥华市政府. 2011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5. Mary Lee Chan: Taking on City Hal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2.
  6. Chinatown Historic District: The Vibrant Centre of an Evolving and Enduring Culture (PDF). 温哥华市政府. 2009-02 [2013-05-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1-09). 
  7. 7.0 7.1 Yee, Paul. 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2006: 第148–151页. ISBN 155365174X. 
  8. Harry Rankin. The Case for Rapid Transit. 1971. 
  9. Downtown History & Heritage. 温哥华市政府. 2008-08-12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10. [1], City of Vancouver community pro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