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士师记路得记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士师记路得记》,作者: 许重一,出版: 中华圣经教育协会,页数: 52,尺寸: 15x21cm,系列: 扎根圣经系列。

基督教[1]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2]》一共27卷。

目录

内容简介

许重一牧师来自台湾,在美国长大。毕业于达拉斯神学院,主修教牧学,是一位中英文笔和讲道俱佳的年轻牧者。自2002年起担任晓士顿西区中国教会的主任牧师。这两卷书使人看见人性在神面前真实的暴露,并更加认识神对人那永恒不变的爱。

书名:希伯来文“士师”的含义不仅是审判官,更包括军事统帅、外交并行政领袖的地位。论权威,士师的权柄不亚于当代的王权,但是士师与王位或族长的地位不同。士师的职份不受领袖的血统或背景的限制,其地位的继承与亲子关系无关。士师的职位来自圣灵的拣选,经过拯救祖国的战迹证实之后而产生。因此中文圣经对这个特别的职份译为“士师”,著重其军事领导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从整体的背景来看,“救星”或“拯救者”是士师合适的意义。本书的书名来自士师的事迹,拉丁文、希腊文译本都是采用“士师”的称呼来为本书取名。

作者、写作日期:士师记没有记载谁是本书的作者,犹太人传统法典他目耳(Talmud)认为是撒母耳。书中的证据显示作者熟悉当代情形,例如“耶布斯人仍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士1:21)。我们从撒母耳记下5:5-9得知,大卫王在大约1004B.C.便击败了寄居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书中并有“以色列中没有王”(士21:25)的记载,表示写作日期应是在扫罗登基之后。这些证据支持撒母耳、或是他的先知学徒为作者的可能性。有部份学者认为士师记18:30提到“遭掳掠的日子”是指722B.C.以色列亡国的经历,因而把写作日期定在以色列人流亡的时期。但是这样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在书中一再显示对士师时代精密的了解。因此“遭掳掠的日子”有可能是日后文书加添的笔记,或是指士师时代受非利士人侵略(参诗78:61)的时期。若是如此,士师记的写作日期应是在王国时代的初期,大约在1043B.C.(扫罗王登基)和1004B.C.(大卫击败耶布斯人)之间。

主旨、目的: 士师记是一本以色列历史神学的教科书,叙述以色列人在约书亚之后因不顺服神而遭遇的惨痛经验,并耶和华如何使用祂所拣选的士师来施行拯救。本书的主旨在指出以色列人背叛神的恶性循环,但是神因为祂自己的信实和怜悯,按著祂所立的约,以爱心管教祂不顺从的儿女。

重要性: l 士师记中记载的恶性循环警惕信徒当家庭、社会离弃神时所必面临的危机。

士师记表现出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爱和祂奇妙的大能,在最黑暗的时刻为祂的子民兴起拯救。

士师记挑战现代人的领袖观念。神不看重一位领袖的学历、背景、恩赐,祂所看重的是一颗谦卑顺服的心。

士师记提醒今日信徒自我中心的危险。人若不顺从神所赐的真理,而个人只作自己眼中看为对的事,混乱是必然的后果。

路得记

书名:路得记的书名来自书中的主角,路得。她的名字可能是“友谊”的意思。

作者、写作日期:此书本身并未记载谁是本书的作者,犹太法典他目耳(Talmud)记载撒母耳为作者,但是这不太可能,因为大卫王的名字在书中出现(得4:16,22),而撒母耳在大卫为王前已先过逝(撒上25:1)。书中内容显示作者深知古时的习俗(脱鞋为交易是一项很早就失传的习俗),并且一位晚期的作者一定不会在书尾的家谱中遗漏以色列国黄金时代的所罗门王的名字。因此本书写作日期应是在1010B.C.(大卫登基)和970B.C.(所罗门王登基)之间。

主旨、目的:按犹太人的传统,路得记是五旬节庆祝会中必读的经文。因为路得结亲的时候正是簸大麦、收庄稼的时候(得3:2;出23:16)。路得记是一篇极美的文学作品,全书的中心点在于救赎的盼望,书中的背景是士师时代个人任意而为的混乱。耶和华显示出祂的忍耐和出人意外的恩典,如何藉著一个人的信心与顺服来为以色列全家设立大卫王,更藉著这故事,预表神的爱子将在日后成为全人类的祝福与赎罪祭。

重要性:

神的祝福来自祂自己奇妙的恩典和祂子民甘心乐意的顺服。

真正的信心显明在逆境之中。

耶和华的救赎不仅是为一、两个人自己的得福,乃是要藉著自己领受的福份使别人归主。

耶和华不看重人的外貌、血统、地位,祂重视的是我们的心。

主绝不会忘记我们面临的苦难,祂总是会按著祂的时间拯救我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