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墨胸胡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墨胸胡蜂
原图链接

墨胸胡蜂 (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又名黑胸胡蜂,为胡蜂科胡蜂属节肢动物。胡蜂[1]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典型的特征是胸部为黑色,因各脚前半段为黄色或黄白色而别称黄脚虎头蜂,又因腹部后端多为暗棕色而别称赤尾虎头蜂。因跗节明显的浅黄色,有黄脚虎头蜂及赤尾虎头蜂的别名。墨胸胡蜂毒素成分复杂、含量甚微,但毒性很强,,毒素成分复杂、含量甚微。体长约20mm,体被棕色毛;头胸黑色,被黑色毛;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前足胫节前缘内侧、跗节黄色,余呈黑色,中、后足胫节、跗节黄色,余呈黑色。雄蜂腹部7节。墨胸胡蜂的捕食范围非常广泛,属杂食性昆虫。墨胸胡蜂攻击性强,是袭人胡蜂的最常见危险种类之一。

形态特征

  • 雌蜂:头部宽

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形面隆起,棕色,额沟可见,两复眼内缘凹陷间呈暗棕色,其余额部及颅顶部均为黑色,刻点细浅,布有较长的黑色毛,颊部上部1/3黑色,余为棕色,刻点细浅,布有深色毛。触角支角突暗棕色,柄节背面黑色,腹面棕色,鞭节背面黑色,腹面锈色。唇基红棕色,刻点细浅,端部边缘略呈黑色,两侧各有1圆形齿状突起。上颚粗壮,红棕色,端部齿呈黑色,下半部3个齿,上半部刃状,最上有1短齿,上颚有浅刻点。

胸部骨片均呈黑色。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中部甚窄,两肩角明显,刻点极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中胸背板中央有纵隆线,端部两侧各有1纵向隆起线,达到盾片中部,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小盾片略隆起,中央有1纵沟,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后小盾片向下垂直,横带状,中央有1浅沟,端部中央突出呈角状,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并胸腹节向下垂直,背部平直,中央有1纵沟,几无刻点,覆较长的黑色毛。 中胸侧板刻点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后胸侧板窄而较光滑。翅基片外缘略呈棕色。翅呈棕色,前翅前缘色略深。前足基节前缘内侧棕色,余呈黑色,转节黑色,但外侧端部略呈棕色,股节内侧除基部外略显棕色,余为黑色,胫节棕色,外侧有1黑纵斑,跗节棕色。中、后足基节、转节、腹节、胫节均呈黑色,仅转节端部边缘略呈棕色,胫节端部外侧略呈棕色,跗节均为棕色。各足爪无齿,爪端部黑色,基部棕色。

腹部:第1至3节背板均为黑色,仅于端部边缘有1棕色窄边,有时第3节的棕色边较宽,第4节背板沿端部边缘为1中央有凹陷的棕色宽带,仅基部为黑色,第5、6节背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背板光滑,覆棕色毛。第1节腹板黑色,近三角形,第2、3节腹板黑色,沿端部边缘有1较宽的、中央略凹陷的棕色横带,第4至6节腹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腹板刻点几乎不见,覆棕色毛。

体长约18至23毫米。职蜂体较小。

  • 雄蜂:腹部7节。


生物学习性

成年的墨胸胡蜂嗜食甜性物质,主要采食瓜果、 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的、 蜂小昆虫及其它农林业害虫经过咀嚼成肉泥,用以喂养自己的幼虫。墨胸胡蜂体大, 飞翔力强,捕食凶狠。气温在 10 ℃ 以上便可出巢寻食,春秋气温低时,出巢较晚,一般每天在 8~16时出巢活动;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在6~8 月繁殖盛期和食物缺乏时 ,刮风和小雨都要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 每年11月底到翌年3月初越冬,一般在墙缝 、 树洞、 灌术丛中,几十个数目不等的挤在一起不食渡过严寒的冬天 。

地理分布

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西藏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

寄主

墨胸胡蜂主要以瓜果花蜜、蜜露、某些虫类含糖排泄物 ,农业林业上体小的害虫,蚊、 虻、 蝇类、 蜜蜂等小型昆虫为食。

筑巢

墨胸胡蜂选择在树上、废弃窑洞、房檐下及土崖等地方筑巢,其中以树上筑巢最多。选择筑巢的树种主要有刺槐、杨树、核桃树、苹果树、椿树、泡桐等,其中又以刺槐最多 。蜂巢形状大都呈近圆形或梨形,巢壳轻质、易碎,外表大多呈虎皮花纹状。直径15~40cm,以20~35cm的居多 。筑巢高度距地面3~30m不等,并且因筑巢位置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于树上筑巢的蜂巢位置较高(苹果树除外),大多数高度在5~25m 。


参考文献

  1. 墨胸胡蜂. 酷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