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基隆级驱逐舰

基隆级驱逐舰
图片来自mdc.idv.tw

基隆级驱逐舰中华民国海军所操作、一系列为数共四艘的飞弹驱逐舰

2005年起陆续成军的基隆级原为美国海军纪德级驱逐舰[1] (Kidd class),这是种以史普鲁恩斯级(Spruance-class)驱逐舰的船身为基础,但配置不同武装与电子设备的改良版本。纪德级原本是美国为了有邦交关系的伊朗巴勒维王朝而特别设计的居鲁士级(Cyrus),但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该王朝被推翻,伊朗成为敌对国家,因此美方将原定由伊朗所接收的军舰改纳入自己的海军舰队中,更名为纪德级,于1981年至1998年的短暂服役期之后自美国海军除役。2005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海军陆续将这批舰队以高端武器军售方式交接给中华民国政府。本舰具有强大的防空、反舰、反潜及战场管理能力,可担任由不同作战舰艇组合的作战支队旗舰,亦可在岸置防空制海兵力所涵盖的海域外,执行外线机动作战任务。

中华民国海军计划未来在台澎防卫作战中,平时基隆级将担任重要海域侦巡任务,并扩大其监侦范围以增加中华民国国军预警的反应时间;战时主要担任由不同作战舰艇组成海军作战支队旗舰,扼控重要海域阻敌进犯,并可为陆基作战中心与战管中心遭受损毁时的备援防空指挥管制任务,进行联合制空、制海作战。

目录

历史

中华民国海军基于防空作战需要,并取代老旧的阳字号驱逐舰,向美国政府表达购买3艘纪德级的意愿,但如果价格合宜,还是希望4艘能够一次采购。海军的研究报告指出,纪德级的防空火力较成功级巡防舰高2.5倍,借由引进基隆级驱逐舰,海军将可获得区域防空的能力。借由此一假定,4艘基隆级驱逐舰的防空能力至少约与10艘成功级相当,如果是与7艘武进三型驱逐舰进行比较,其战力提升更加明显。

纪德舰采购案自2000年12月开始运作,中华民国国军向美方提出意愿函以后,2001年4月美国政府同意向中华民国出售纪德级,经中华民国国防部及海军总司令部再次评估后,于2003年5月立法院在认为本案报价过高,以一票之差在删减原预算(四艘舰体合计284亿元)15%情况下通过预算审查,专案开始执行。海军总部亦成立纪德级飞弹驱逐舰作业评估小组,进行先期评估、建案工作,并执行人员征调、国内预训及后勤支援等整备作业。然而由于预算的降低,军方借由减少标准二型飞弹之采购数量来压低金额,但碍于预算无法对这些封存舰进行较大规模的改装,导致只有第一艘基隆舰上装有可协助SH-60等级的直升机运作的LAMPS III直升机辅助起降系统,即便机库空间足够,但编装上难以长时间操作S-70C反潜直升机的隐忧,整体反潜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美国军方向中华民国交付的4艘纪德级总售价为7亿3200万美金。国内建案在正式代号为“光华七号计划”,最初美方报价新台币347亿元,后根据双方协商,全案经费243亿9544万6000元,其中人员训练花费7亿9589万1000元,启封与性能提升141亿6604万8000元,另外编列67亿2646万6000元采购标准二型飞弹148枚,12亿7612万3000元采购鱼叉飞弹。在完成启封和改装后,于2005年先后交舰。

最初四艘军舰的命名原计划沿用本舰美军舰名的译名为名,再衍生为“德字号”而分别为“纪德”、“明德”、“同德”、“武德”,以彰显海军“纪律严明,同扬武德”之军风。但2005年立法院做成决议,要求今后舰名必须以台湾的人名或地名命名,故成军时各舰改成以台湾四大军港命名、首两艘舰、前美军DDG-995及DDG-994,于2005年12月抵达台湾,分别命名为“基隆”(DDG-1801)与“苏澳”(DDG-1802)。前美军DDG-993及DDG-996舰则于2006年10月25日抵达台湾,被命名为“左营”(DDG-1803)与“马公”(DDG-1805)。依据命名军舰级别的传统,中华民国海军对其的正式命名为基隆级驱逐舰

经海军光华七号接舰支队的整建和更新工程,2005年10月,首两艘基隆级驱逐舰基隆号(DDG-1801)和苏澳号(DDG-1802)在美国分别完成RIM-67标准二型(SM-2 MR Block 3A)防空飞弹试射;在完成接舰启封训练后,自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10月29日于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港道顿造船厂码头启航返台,同年12月8日下午抵达台湾苏澳港海军中正基地,12月17日举行于基隆港西十六号码头,由陈水扁总统主持成军典礼。左营号(DDG-1803)与马公号(DDG-1805)则于美国时间2006年10月25日举办返台典礼,同时美国国防部代表致赠纪念奖牌,由光华七号接舰支队支队长蒲泽春少将代表接受;之后于10月25日返台,于11月2日上午在苏澳举行海军第二六一战队整编成军典礼,完成基隆级阶段性接舰任务。

2013年5月15日和5月16日,由于广大兴28号事件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在巴士海峡菲律宾加大军事压力,海军在14日下午派遣由基隆级马公舰与康定级承德舰组成的特遣舰队进入巴士海峡,先与中华民国空军战机举行海空联合演习,再于15日上午在巴丹群岛西侧北纬廿度线区域,与海巡舰艇举行联合护渔演习。

基隆级驱逐舰并不参与中华民国海军的敦睦舰队活动,仅在停泊于港口时偶尔开放民众参观,而敦睦航行时获选的服役官兵会暂时被移籍到参与航行的舰艇名单之下。

设计

基隆级是一款多用途通用驱逐舰,除了保有部分史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反潜能力外,舰上亦因配备了68枚标准二型飞弹和其配套的侦搜射控系统而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在配有神盾战斗系统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于1991年服役前,为美国防空火力最强的驱逐舰。加入中华民国海军后,基隆级舰所装载的标准二型飞弹可有效攻击153公里内之空中目标,相对的成功级舰搭配的标准一型飞弹仅可同时攻击40公里内空中目标,基隆级的服役可提升舰队防御空间达10.24倍。

战斗系统

基隆级战斗系统为先进战斗指挥系统(ACDS Block 1),为一种半分散式战斗系统,是重新改写早先的海军战术资料系统(NTDS Model 4.1)软体,将其与32位元的UYK-43主机整合,并支援Link-4A(舰对空)、Link-11与Link-14(Link-11格式)等战术资料链而成。提升后的海军战术资料系统能在500公里内侦测、识别、追踪256个目标,而其中的128个目标可由舰上感测系统搜询,另外128个目标则接收自Link-11数据资料链的资讯。形对于最早的神盾系统(使用UYK-7主机者)亦仅有128个目标追踪处理能量,基隆级的ACDS并不逊色。但受限于NTDS战斗系统软体原始程式设计,系统仅能对64个目标同时进行有效追踪。

资讯链路系统(Data Link)包含Link 4a、Link-11与Link-14战术资料链。Link 4a 用来管制飞机的极高频链路,使用Tadil C半双工数位资料格式,每分钟传输率5,000位元,早先是为支援飞机自动著陆系统而设计,后来扩展成为飞机状况及目标资讯交换传递之用。Link 11则做为作战区域内参战平台间,如海上舰艇、飞机、岸上指挥站等战术资料及目标资料的传递,使用Tadil A资料格式,主要工作频段为高频范围,视线距离则可用极高频通讯,主要应用于美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战斗系统。Link 14则以电传打字方式与非安装NTDS战斗系统的舰艇间来做战术资料传输交链。借由资料链路,使基隆级战斗系统所需反应时间短,并能建构完整数据资讯链路,可以有效发挥联合作战支援的效能,和舰岸、舰机、舰舰各友军进行目标情资的及时传输和自动比对整合,大幅提升战场管理能力。

射控系统

武器导引系统上,性能提升前基隆级采用Mk 13武器导引系统,该系统以一具UYK-7主机为基础,仅具有追踪10个目标的记忆容量。NTU工程后,基隆级升级成Mk 14 武器导引系统(WDS),其组成包括了两个16位元计算机、两至三座的OJ-194(V)操控台,用以控制一组包括两座追踪雷达在内的飞弹发射器。由于采用UYK-44计算机处理以CMS-2语言编写的软体,可同时应付20个以上的目标显示系统为AN/UYKA-4系列操控台。Mk 14为战情室与武器射控系统间的桥梁,舰艇实际交战能力主要依靠WDS的能力,因为指挥仪及射控雷达是从WDS一系列的追踪来控制。原来WDS的主要任务是评估搜索雷达的资料及追踪目标,随后功能扩充可执行目标交战评估、指定优先次序、传送交战资料给飞弹射控系统、武器装填及发射等任务,武器发射后更能执行飞行中飞弹的监控及发射后评估。

射控系统主要为Mk 74飞弹射控系统(MFCS),是由武器指挥系统指定,专门为侦获、追踪、及对目标照明而设计,连同飞弹处理及发射系统一起管制,但不包含发射程序控制功能(这是由武器指挥系统来控制),飞弹发射后亦由MK74监视并控制飞行中的飞弹,直到拦截目标为止,然后实施发射后的交战评估工作。其组成包括两座SPG-51D 追踪/连续波照明雷达、一部Mk 5低亮度电视照相机与一部指挥仪控制计算机。雷达使用一个不装在天线座内的脉冲追踪发射机,可提供较先前使用的SPG-51C雷达更大的发射功率以及跳频能力。该雷达使用狭窄的速率闸以摒除乱波,而都卜勒幅度的混淆则可藉多重脉波重复频率解析。计算机则协助追踪雷达进行目标获得以及计算目标的前置运动(采用线性估算),使雷达在追踪模式时尽可能地降低其频宽,如此可以降低追踪时的杂讯。若敌方采用干扰手段以致无法精确估算目标距离时,可使用速率协助追踪可大致推出目标距离。此外系统亦可透过WDS Mk14,与基隆级驱逐舰之Mk 86舰炮射控系统界面连结,提供一个备用的追踪与目标照明频道。

舰炮方面为Mk 86系统,既可进行目标追踪,亦可指挥SPG-51D同步作业,其构成包括SPQ-9A X波段扫瞄时进行追踪的平面搜索/目标获得雷达、SPG-60稳定脉冲都卜勒单脉波追踪暨连续波照明雷达。Mk 86使用UYK-7计算机,可追踪120个目标,就实用目的而论,Mk 86可以同时接战两个目标(水面与空中目标各一或是两个水面目标),亦可经Mk 14自RNTDS或Mk 74 MFCS获得目标资料。Mk 86系统具有多种作战模式,如水面射击、对空作战、对舰飞弹反制、视线内水面射击、间接岸轰,并有其对应操作方法。水面射击时,目标经侦获后,TWS会同时追踪数个指派的目标,借由雷达资料所解算的目标弹道资料计算反制武器的所需资讯;对空作战时,计算机会自动控制雷达搜索状况,进行空中目标获得与追踪,目标资料、电视影像则沿著SPG-60雷达的方位操纵,而舰炮武器系统的校正亦可由武器系统操控台操控;对舰飞弹反制时,TWS的侦搜闸会充分延伸以满足威胁侦测的范围(360度涵盖或重点方位涵盖),所有通过侦搜闸内的目标均会被系统自动地追踪,目标侦测后便自动执行威胁评估、武器指派、目标追踪、频道指派、指挥仪及武器射向调整,以及三维雷达追踪目标,最后进行反击;视线内水面射击时,武器管制则利用电视视讯追踪目标,并发射雷射波测量距离,目标距离及方位资料测出后自动输入计算机进行目标弹道计算;间接岸轰时,透过雷达及光学侦搜器视线所无法涵盖的目标交战,目标及本舰之间的射控运算在武器操控台中进行,系统经舰载罗经及其他导航辅置自动更新这些解算结果,弹著资料则利用键盘输入。

水下作战上,基隆级采Mk 116 Mod 2数位射控系统。其系统的整合基本上仍须借手动完成,Mk 116与主要的舰载感测器SQS-53D低频声纳与NTDS战斗指挥系统相连。系统架构包括一数位式射控开关、SQS-53声纳、反潜作战军官操控台(OJ-194)、计算机处理子系统(一部32位元主电脑)与武器控制与设定子系统(经Mk 329 Mod 1武器控制面板,可选择系统操作模式、武器型式与发射器或是设定鱼雷搜索深度、搜索模式以及对鱼雷与反潜火箭进行陀罗仪角度预调)。计算机子系统储存有追踪的历史记录,可在ASWO PPI上显示目标的符号,目标运动估算则由舰上的描迹仪进行。Mk 116与舰上的战斗指挥系统连接,因此反潜射控系统得以借由战系(CDS)直接导入本舰以外的非音响侦测资料,同时亦可在反潜作战官控制台以人工输入目标资料。系统最多能够同时攻击两个水下目标(各别使用反潜鱼雷以及反潜火箭)。

参考文献

  1. 纪德级驱逐舰,mdc.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