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数效用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基数效用论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基数效用论是主张用绝对数来表示和分析效用的一种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效用和物体的重量、长度等一样,是可以衡量的。在此基础上,序数效用论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到探求消费者行为之中,形成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

1、效用量可以具体衡量;

2、边际效用(MU)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基数效用论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货币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其中,I为消费者收入,Pi、Xi和MUi分别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消费量和边际效用,⋋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需求函数的推导

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此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则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就随之递减。

2、又由于消费者为了达到最大效用,就必须使它商品购买量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MUi/Pi=⋋。

3、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则需求曲线可以通过边际效用曲线得到。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异同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

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

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