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垫型蒿

中文名:垫型蒿

学 名:Artemisia mino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菊科 Compositae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族:春黄菊族 Anthemideae

亚 族:菊亚族 Chrysantheminae

属:蒿属 Artemisia

亚 属:蒿亚属 Subgen. Artiemisia

组:莳萝蒿组 Sect. Absinthium

种:垫型蒿

分布区域:中国西藏甘肃、青海

新疆伊朗克什米尔印度等国

系:垫型蒿系 Ser. Minores Y. R. Ling

垫型蒿,垫状型半灌木状草本;根状茎粗大,全株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绵毛,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花冠管状,紫色。我国西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国外的巴基斯坦、锡金均有分布。 [1]

目录

垫型蒿形态特征

植株:垫状型半灌木状草本。

根:根木质,粗,垂直;根状茎粗大,木质,黑色,直径达2-4.5厘米,上面常具多数短小的老茎残基及多数短的营养枝。

茎:茎多数,直立,细,丛生,高10-15 厘米,下部多少木质化,少分枝;上部分枝短或不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平贴丝状绵毛。

叶:茎下部与中部叶近圆形、扇形或肾形,长0.6-1.2厘米,宽0.5-1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毫米,宽0.5-1毫米,叶柄长4-8毫米;上部叶与苞片叶小,羽状全裂或深裂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狭线状披针形,具短叶柄或无叶柄。

花: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5-10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在茎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内、外层近等长或内层略长于外层,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边缘宽膜质,紫色,内层总苞片椭圆形,半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半球形,密生白色托毛;雌花10-18朵,花冠瓶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4裂齿,紫色,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50-8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色,花药长椭圆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线形,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果:瘦果倒卵形,上端常有不对称的冠状附属物。

花果期:7-10月。

生态特征:

垫型蒿是蒿属中耐寒)最强的种.在西藏分布于积不大,多呈小片分布羌塘高原中部、北部和阿里的中东部直到仲巴马攸木拉山口一带的高山,海拔多在4800––5300(6500m),分布区气候寒冷、干燥。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垫型蒿为适应环境,形成丛斑状疏散垫状株型,其株丛直径可达30一50cm,叶被密生的短绵毛,以抗寒、抗旱。一般不能形成建群种。有时在平缓的砾质山坡、山顶和鞍形分水岭侧坡,也见于湖盆外线山坡坡麓,可形成小面积的垫型蒿群落。

植被盖度为10%一20%,垫型蒿分盖度为8%一15%。单层高仅10cm左右,无层次分化,季相单调,伴生植物也较为简单,常见的有多头委陵莱(Potentillamulticeps)及青藏苔草(carexmooreroftii)、垫状金霉梅(Dasiphorfruticosavar.pumilia)、小叶金霉梅(D.Parviifo-lia)垫型蒿多出现在以紫花针茅为建群种的寒冷半干旱高山草原,做为下层草,是主要的伴生种之一,有时也成为亚优势种。

垫型蒿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3 000-5 800米的山坡、山谷、河漫滩、分水岭、洪积扇、盐湖边、冰渍台、砾石坡地或砾质草地以及路旁等,常与针茅属(Sti pa Linn.)植物共同组成高山草原或砾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主要伴生种。

垫型蒿分布范围

产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南部)及西藏;伊朗、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锡金等高山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地区。

我国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在国外,伊朗,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锡金。

垫型蒿主要价值

垫型蒿株丛低矮、稀疏、产草量较低,一般亩产鲜草35kg左右。垫型蒿是小半灌木,叶量少,但在高寒地带,可食优良牧草稀少的情况下,在夏、秋季仍是牲畜采食的主要牧草之一,牦牛、山羊、马均喜食,特别是秋季霜后,采食量增加,也是抓膘的良好饲草。

垫型蒿本种提示

本种头状花序大,半球形或近球形,花多数,雌花花冠檐部(2-)3-4裂;瘦果上端也有不对称的冠状附属物,本种可能是“横断一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次生”的原始种类之一。

参考来源

  1. 垫型蒿,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