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桔梗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桔梗目(Campanulales)是木蘭綱菊亞綱下的一目,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花4輪,5數,兩性,少為單性,整齊或兩側對稱。[1]

分類

桔梗目分為桔梗科草海桐科花柱草科菊科,主要分布在歐洲及北亞,大部分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有的則在多陰的林地生長最好,生長在略帶酸性的沙壤中。

在克朗奎斯特分類法裡,桔梗目包含以下各科:五膜草科-在Watson and Dallwitz里,此科有「五膜草屬」一屬,三十個物種,全生長在南亞。尖瓣花科-1屬 桔梗科-28屬 花柱草科-在Watson and Dallwitz里,此科有五屬和150個物種。陀螺果科 藍針花科-在Watson and Dallwitz里,此科只有「藍針花」一個物種 草海桐科 -1屬桔梗目不被APG II系統所承認,其中的科除了尖瓣花科被歸於茄目外,都被歸入了菊目。

==植物特徵==  草本,稀木本。花兩性,單性, 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花冠常5裂;雄蕊通常與花冠裂片同數而互生;子房下位,2--3室,胚珠2至多數。

顯花植物的一目,屬木蘭綱(Magnoliopsida; 雙子葉植物,特徵為具兩片子葉)。桔梗目植物多為多年生草本,主要具觀賞價值。本目含7科,105屬,約2,500種。最為人們熟知的種類見於桔梗科(Campanulaceae); 半邊蓮屬(Lobelia)的種類亦為著名的庭園 觀賞植物。

分布範圍

以海平面至4,000公尺(13,000呎)。桔梗科種類生長 於東、 西半球溫帶的山區;某些半邊蓮屬植物原產於北半球溫帶,但更多的種類見於 南半球更為溫暖的地區及熱帶。其他較少的科的代表種類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

本目植物的分布範圍極廣,其生境亦同樣多種多樣。例如,風鈴草屬(Campanula)的許多種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另一些則在多陰的林地生長最好,北美的拉拉藤樣風鈴草(C. aparinoides)則見於沼澤地。大部分風鈴草在由石灰石轉化的土壤中生長繁盛,但葡萄牙的勒夫靈氏風鈴草(C. loeflingii)則生長在略帶酸性的沙壤中。Lobelia siphilitica及近緣種生長在浸透了水、 陽光普照的開闊地上。另一方面,Nemacladus屬的種類為一年生荒漠植物,分布於美國西南部。

桔梗科含40屬,700種,其中17屬為美麗的花卉植物,受人們喜愛。亞德里亞風鈴草(Campanula elatines, 即 溝繁縷風鈴草)及柳風鈴草(C. persicifolia, 即桃葉風鈴草)原產於歐於洲及北亞,已產生多個栽培品系,花色自白至藍色。生草叢風鈴草(C. carpatica, 即喀爾巴阡風鈴草)分布於喀爾巴阡山脈,生長成高45公分(18吋)的叢。藍鈴草(C. rotundifolia, 即圓葉風鈴草)及高大藍鈴草(C. americana, 即美洲風鈴草)原產於北美東部,但亦栽於庭園。匐匍生根風鈴草(C. rapunculoides, 即類牧根草風鈴草)是 臭名昭著的花園雜草。 蘭花參屬(Wahlenbergia)含100多種,廣泛分布於從 歐洲西部至南半球的範圍內,其中8種有人工栽培。 藍鐘花屬(Cyananthus)的種類俗稱蔓生風鈴草,產於喜馬拉雅山地區,是著名的鋪地植物種類。

價值

桔梗科有少數種類可食,如牧根草風鈴草(Campanula rapunculus)在歐洲一些地區當作蔬菜食用;桔梗科內一些生長茁壯的種類,尤其是Canarina屬、Clermontia屬和 Centropogon屬的種類,其漿果可食。

半邊蓮屬(亦稱山梗菜屬)的一些種類為人們所熟悉,如深 紅花半邊蓮(L. cardinalis, 即紅衣主教花)的花冠為鮮紅色,而近緣種的花冠大部分為藍或白色。印第安煙草(L. inflata, 即袪痰草、膨大 半邊蓮)原產於北美東部及中部,具煙草味,當地印第安人用作催吐藥。該種與其他半邊蓮屬植物可提取山梗菜鹼(半邊蓮鹼),可治療煙鹼( 尼古丁)成癮。

果實

果實成熟後果皮呈乾燥狀態,為蒴果。成熟的果實沿長軸裂開或以其他方式裂開,散出種子。桔梗科和 半邊蓮科(Lobeliaceae)種類的果實中具多數種子,但其他各科的種類僅結成少數種子。

桔梗科種類的花冠為輻射對稱(各花瓣形態及大小相似),而半邊蓮屬種類的花冠為兩側對稱(花冠的一半似另一半的鏡影)。桔梗科種類的花尚在花蕾狀態時花粉即從花葯釋出,此時柱頭尚無接受花粉的能力;花柱位於花的中央,上具硬毛,花粉即黏附在毛上直至花朵綻開。昆蟲為花柱基部的花蜜所吸引前來采蜜,從花粉處擦過,將花粉帶到其柱頭能接受花粉的老花上。異花傳粉藉此方式得以實現。產於夏威夷的Clermontia屬種類,其花冠筒形狀彎曲,與傳粉鳥類—— 旋蜜雀——的喙形狀一致。[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