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元市青川县,规划总面积为53.58平方公里,包括东河口和荞鱼洞两个园区。东河口园区由东河口地震遗址和地震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地震遗迹包含堰塞湖、滑坡、地裂缝,山体张裂变形、崩塌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园区集缅怀、感恩、教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是铭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再现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历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重建成果,感恩全国人民无疆大爱的重要场所,规划面积49.77平方公里。 荞鱼洞园区位于白家乡境内,主要地质遗迹为喀斯特地貌,由4个溶洞组成,各长数千米。洞穴内堆积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规划面积3.81平方公里。

公园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川省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人们了解地震、地质、地貌和普及防震减灾和地质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

景点景观

东河口园区

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地震中具有代表性的逆冲、走滑单破裂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度的四川盆地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东河口园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是汶川地质破裂的最终休止地带,保留了完整的断裂活动痕迹。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首个遗址保护地,是因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从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呈“Y”型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公园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堰塞湖。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由游客中心、序厅、地震灾难体验厅、抗震救灾展示厅、重建厅、援建厅、地质公园厅、尾厅、4D影院厅等组成。

博物馆的外形酷似地震后支离破碎的堆积体,其实它是一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数字“5·12”。苍茫大地中,三块“数字”巨石盎然屹立,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屹立不倒,依附后面的山体,表现出叠合而上的姿态,体现了“不屈的生命,永远的感恩”的主题。

这个纪念性的博物馆由浙江省全额援建,浙川共建。浙江援建者在修建这座博物馆非常用心。首先,建筑体呈歪斜形态,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地下而倾斜;其次,是这座建筑的别具匠心,即博物馆是先有布展方案,再有建筑方案;第三,它还是防震减震设计的一个典范:整个建筑是按照100年使用年限的标准设计,基脚上插入了78个抗震垫,作为缓冲支撑,即便是再次发生8级地震,抗震垫的弹性也能够抵挡强烈的地震波冲击;第四,从理论上讲,即使我们取掉抗震垫的螺丝,整个建筑能够实现平移。

荞鱼洞园区

荞鱼洞溶洞群位于青川县白家乡,所在区域属于非喀斯特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接触地带,局部表现为喀斯特石峰,受区域地表径流切割,以喀斯特峡谷为特色。

荞鱼洞溶洞群发育于泥盆系地层中,由4个洞穴组成:1号洞为地下河洞穴[2],2、3、4号洞为旱洞;1、2、3号洞上下联通,构成一个层楼式、地面有3个洞口的复杂洞穴系统,4号洞独立于这个系统之外。洞内遍布经过亿万年沉积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林,千姿百态,有的似莲花半空悬挂,有的如大象引颈吸水,有的似菩萨端坐,有的如雄狮怒吼,巨柱顶天立地,瑶池波光粼粼。特别是4号洞内的“石花”,层层叠叠,在灯光的映衬下,似梦似幻,令人神往。据科学研究表明,石花是溶洞壁或钟乳石中渗透出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中的碳酸钙凝结而成,形成条件十分苛刻,洞中数百平米的“石花海”更是全国罕见。

视频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 相关视频

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
青川地震遗址公园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