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實驗教學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四川美術學院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與教學理念。
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總面積38834.1㎡,實驗設施設備約2100萬元;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能夠為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風景園林[1]等4個學科提供實驗教學和創作科研保障,按學科發展需要共有實驗教學資源19類。
目錄
基本簡介
在藝術教育目標上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主張藝術來源於生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在創作中成長,將創作實踐融入基礎教學之中,使學生提早進入創作狀態,已成為我校在人才培養獨具一格的教學特色。在辦學過程中,實驗教學為保障我校高成才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四川美術學院實驗教學共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初創期(1940年—1976年):
在辦學之初,學校創始人著名設計教育家李有行、沈福文教授就主張「藝術與實踐並重,傳統與創新兼顧」的辦學理念,相繼建立了印染、漆藝、陶瓷、版畫、雕塑等實驗室,構建了我校教學結合創作的人才培養模式。60年代我校雕塑系師生利用課程創作的大型群雕《收租院》,被讚譽為「雕塑史上的一次革命」;70年代,沈福文教授在教學過程中創作的漆畫掛盤,作為見證中美建交贈送國賓的禮品。這一系列的教學成果奠定了四川美術學院在中國藝術界的重要地位。
恢復期(1977年—1999年):
經過十年動亂,中國的教育開始步入正軌,我校對停滯多年的實驗室進行了大規模的恢復重建工作,修建實驗教學環境1500㎡,增添、自製多項實驗設備總值達160萬,更新實驗技術、提升實驗工藝,其中獲三項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建立了部分專業的實驗教學大綱和運行管理制度。其間,師生們將創作選題結合課程教學,先後完成了一大批享譽中外的重要作品:前院長葉毓山教授創作的「毛主席紀念堂雕像」;羅中立院長在80年代(學習期間)創作的油畫《父親》,成為了中國現當代美術史上的里程碑;77、78級學生創作的代表中國現代藝術重要階段的「傷痕美術」;以及「長征紀念碑」,「歌樂山烈士紀念碑」,贈送香港、澳門回歸的禮品,「五糧液形象設計」,「重慶洪崖洞山地民居保護性改造」等重大創作項目,為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受到社會廣泛讚譽。湧現出張曉剛、葉永青、龐茂琨、郝大鵬等一大批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與設計領域的藝術家,成為引領中國當代藝術與設計發展的重要力量。
發展期(2000年—2004年):
在秉承辦學傳統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2001年學校成立了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藝術實驗教學中心,並自籌經費480萬元修建了5640㎡的實驗教學大樓,投入經費300多萬元更新、升級了陶瓷、服裝、版畫、雕塑實驗室,並新建了建築、攝影、動畫編輯、演播等實驗室,形成了實驗教學場地相對集中、學科專業覆蓋面較寬、實驗技術較為先進、基本滿足辦學規模擴大後人才培養[2]需求的實驗教學條件。在此期間,實驗中心加強了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和對外交流活動,學校多次組織各專業骨幹教師赴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知名藝術院校,調研相關學科建設、實驗教學及管理運行模式的先進經驗,並與我校辦學特徵進行有機的融合。總結多年辦學成就,提煉出獨特的實驗教學理念——「跨域融合」,構築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啟發學生藝術心智為核心,以創新型實驗為主導的藝術實驗教學體系,產生了豐碩的實驗教學成果。
跨越期(2005年至今):
隨着學校主體進住大學城新校區,辦學條件得以徹底改觀,為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培養創新性人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學校根據既定的「十一五發展規劃」要求,以實驗教學理念「跨域融合」為導向,在政府財政的支持下,集中修建了新校區實驗中心11974㎡;建成服務於兩地辦學的實驗區域,新老校區實驗室總面積達18577㎡,累計投入3360.6萬元。建有1個材料超市、18個實驗室、45個車間及工作室、1個陳列區、2個多功能教室、2個管理辦公室。形成了實驗設施齊備、綜合配置高、共享性強、規模較大、專業面向廣的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在教學方式上,實現了由課堂傳授式教學轉向實驗啟發式教學;在教學層次上,實現了從基礎實驗教學為主提升到以專業實驗教學為主。根據實驗教學理念制定了明確的實驗教學定位,構建了由設計、繪畫、雕塑、工藝、影視5個實驗教學功能模塊為主體的實驗教學體系,建立了系統的運行管理制度,為我校創新人才培養和提升區域藝術教育水平發揮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學時數為26萬人時/年,開設實驗課程92門(其中《泥塑》、《創意服裝設計》、《現代繪畫技法》三門實驗課程被評為重慶市級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 ↑ 專業介紹 | 風景園林 ,搜狐,2017-06-14
- ↑ 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搜狐,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