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斯特地形」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喀斯特地形”)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喀斯特地形
+
[[File:喀斯特地形1.jpg|350px|缩略图|右|<big>喀斯特地貌</big>[http://nyqx.xn121.com/images/index/jrxnjd/2014/01/08/9FBCF3D82A0C13F97884E19C79A87777.jpg 原图链接][http://nyqx.xn121.com/index/jrxnjd/1689693.shtml 来自 中工兴农网 的图片]]]
 +
 
 +
'''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
 
 +
==概述==
 +
 
 +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ref>[http://guilinkarst.com/nd.jsp?id=117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ref>。 喀斯特地形 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等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形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
 
 +
==地带特征==
 +
 
 +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
 
 +
===热带===
 +
 
 +
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ref>[http://www.igsnrr.ac.cn/kxcb/dlyzykpyd/zgdl/zgdm/200704/t20070406_2154825.html 中国的喀斯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04-06</ref>。
 +
 
 +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
 
 +
===亚热带===
 +
 
 +
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
 
 +
===干旱地区===
 +
 
 +
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
 
 +
===寒冻高原===
 +
 
 +
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
 
 +
==视频==
 +
===<center> 喀斯特地形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探索地质奥秘:喀斯特地形超大“地下河”湖南宁远县桃花岩</center>
 +
<center>{{#iDisplay:b30705vsafi|560|390|qq}}</center>
 +
 
 +
<center>天下第一奇观—石林 拥有喀斯特地形</center>
 +
<center>{{#iDisplay:a0818ej752x|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於 2020年4月2日 (四) 14:09 的最新修訂

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又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概述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1]。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等可溶性岩石地區。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形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帶特徵

中國東部喀斯特地貌呈緯度地帶性分布,自南而北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和溫帶喀斯特。中國西部由於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響,屬乾旱地區喀斯特(西北地區)和寒凍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熱帶

分布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故稱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地表發育了眾多窪地,峰叢區域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5個,窪地間距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現峰林一窪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於45度。峰林又可分為孤峰、疏峰和峰叢等類型,奇峰異洞是熱帶喀斯特的典型特徵[2]

中國熱帶海洋珊瑚礁是最年輕的碳酸鹽岩,大多形成於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僅幾米至10餘米,發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橋、濱岸溶蝕崖及溶溝、石芽等,構成礁島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觀。

亞熱帶

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積小於60平方公里。窪地較少,每平方公里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蝕型拱狀洞穴在亞熱帶喀斯特的南部較多。

乾旱地區

僅在少數灰岩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

寒凍高原

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岩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

視頻

喀斯特地形 相關視頻

探索地質奧秘:喀斯特地形超大「地下河」湖南寧遠縣桃花岩
天下第一奇觀—石林 擁有喀斯特地形

參考文獻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2. 中國的喀斯特,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