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后母戊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22: 行 22:
 
|}
 
|}
  
'''商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ref>[http://www.sohu.com/a/308069951_120081792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后母戊鼎只排第二,第一名实至名归!],搜狐,2019-04-15 18:02</ref>。中国历史文物第一重器。
+
'''商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ref>[http://www.sohu.com/a/308069951_120081792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后母戊鼎只排第二,第一名实至名归!],搜狐,2019-04-15</ref>。中国历史文物第一重器。
  
 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ref>[https://www.thn21.com/base/yu/25769.html 饕餮怎么读、、饕餮什么意思],华语网,作者:钟丽</ref> 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
 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安阳挖掘==
 
==安阳挖掘==
 
+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ref>[https://www.92gushi.com/mjxkx_2014_11/mjmw20141131.html 饱经沧桑的后母戊鼎],就爱故事网</ref>。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ref>[https://www.92gushi.com/mjxkx_2014_11/mjmw20141131.html 饱经沧桑的后母戊鼎],就爱故事网 ,作者:田率 </ref>。
 
  
 
==历险经历==
 
==历险经历==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
  
行 43: 行 41:
  
 
==文物特征==
 
==文物特征==
 +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ref>[http://www.sohu.com/a/205332867_185894 容斋笔记 图解青铜器纹饰 几何纹] ,搜狐,2017-11-19 21:27</ref>。
+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ref>[https://epaper.qlwb.com.cn/qlwb/PDF/20121029/C16.pdf 书法中的肥与瘦 方与圆],齐鲁晚报</ref> 。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行 59: 行 55:
  
 
==文物研究==
 
==文物研究==
 
 
===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行 69: 行 63:
  
 
===文物作用===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文物更名==
 
==文物更名==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行 85: 行 77:
  
 
==视频==
 
==视频==
 +
<center>'''国宝档案 - 后母戊鼎'''<br>
  
===<center>商后母戊鼎相关视频</center>===
+
{{#iDisplay:d0396yrgn97|650|480|qq}}
 
+
</center>
<center>国 宝档案 -  后母戊鼎</center>
+
<center>'''中国历史文化: 之重器,历史遗存 后母戊鼎 展现的历史文化!'''<br>
  
<center>{{#iDisplay:d0396yrgn97|650|480|qq}}</center>
+
{{#iDisplay:v0545mjb3fu|650|480|qq}}
 +
</center>
  
<center>中国历史 化:国之重器,历史遗存后母戊鼎展现的历史文化!</center>
+
==參考 獻==
  
<center>{{#iDisplay:v0545mjb3fu|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450 礦冶總論]]
 
[[Category:450 礦冶總論]]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於 2020年5月29日 (五) 09:05 的最新修訂

商后母戊鼎

中文名稱 : 后母戊大方鼎

館藏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地位 :鎮國之寶

出土地點 :河南安陽武官村

所屬年代 :商朝

世界地位 :已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銅器

商后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為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1]。中國歷史文物第一重器。

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安陽挖掘

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杆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看,頭上帶着銅銹。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着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后母戊鼎[2]

歷險經歷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占領。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台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成為了中國國家的鎮國之寶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一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一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2013年12月2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陪同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兩國總理先後參觀了后母戊鼎等青銅器、佛造像以及青花瓷器等藏品,並與兩國大學生親切交談。

文物特徵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文物價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着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文物研究

鑄造工藝

后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複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複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有關青銅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記載,認為在鼎腹內壁銘文「后母戊」三個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以及根據銘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制的。

文物更名

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

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於是在此後出版的《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后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

大部分專家認為「后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改為「后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移至該館,亮相時鼎前的標牌已赫然顯示「后母戊鼎」。

央視播出後,隨即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後」之爭也由學界擴展到社會爭論,令人尷尬的事情出現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殷墟博物苑中國文字博物館三個中國舉足輕重的博物館,在展示同一件青銅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館為複製品)時,出現了不同的稱謂,位於首都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稱「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國內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它的釋名為「司母戊鼎」。

視頻

國寶檔案 - 后母戊鼎

中國歷史文化:國之重器,歷史遺存后母戊鼎展現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