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藏语:གཙུག་ལག་ཁང་མདུན་གྱི་རྡོ་རིངས་,威利:gtsug lag khang mdun gyi rdo rings,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等,古代藏文文献称之为逻娑碑(藏语:ལྷ་སའི་རྡོ་རིངས།,藏语拼音:Lhasä Do'ring,威利:lha-sa'i rdo-rings,意为“拉萨碑”),是于823年树立在拉萨市大昭寺[1]门前的一通石碑,在当今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唐朝长庆三年2月14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两国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国内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该碑被戴密微誉为“目前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

目录

来历

唐朝长庆元年(821年),唐朝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先后2次派遣使臣前来祝贺,后又派人到唐朝首都长安请盟,唐穆宗同意会盟。长庆元年九月,唐穆宗命宰相及大臣共17人与吐蕃使团于长安西郊会盟。唐穆宗又派正使刘元鼎、副使刘师老与吐蕃使者论讷罗同赴吐蕃王朝[2]首都拉萨,于长庆二年四月(822年)到达拉萨。长庆二年五月,双方在拉萨设盟坛会盟。长庆三年在长安、惹刹(即大昭寺)和唐蕃交界处(藏文史书记载为“梅如”地方)树立三块同样的石碑。唐朝派杜载为使臣,率领使团来到拉萨参加了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在大昭寺前举行的该碑落成典礼。其他两块同样的石碑已经湮灭,今只余该碑。

碑文

该碑四面均有铭文。其中西面为碑阳,刻有盟约文本,为汉文和藏文两体文字,藏文为左半部分,横书,汉文为右半部分,自右至左竖排;北面为吐蕃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共17人,上为藏文,下为姓氏与职衔的汉字译音;南面为唐朝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共18人,上为藏文,下为汉文;东面为碑阴,全部为藏文盟词。

以下依据王尧的《唐蕃会盟碑疏释》一文录入西面的汉文碑文及藏文碑文的汉文译本。" ( 以下〔〕内字皆为王尧补出。)

汉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 大蕃圣神赞普 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 猎赞陛下二圣舅甥濬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喜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今

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 以东悉为大国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

以东悉为大唐国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

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及诸贤圣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

约倘不依此誓蕃汉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 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标点本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猎赞陛下,二圣舅甥,濬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无内外,商议叶同,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喜,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以衣粮放归。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遵曩昔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祇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倘不依此誓,蕃汉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仍须仇报,及为阴谋者,不在破盟之限。汉君臣并稽告立誓,周细为文,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如斯誓文,藏于玉府焉。

视频

唐蕃会盟碑 相关视频

老城区保护 唐蕃会盟碑露真容
文化常识(三)--唐蕃会盟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