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汉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汉钧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唐汉钧(1938年-),男,汉族,江苏省江阴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先生,深得师传。现为国家教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上海市第二批领先医学专业重点学科--中医外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上海市中医乳房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中国中医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学会疮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中医学临床研究委员;上海市新药审评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高级职称学科组评审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对乳腺病、乳癌术后放疗、化疗调治、痈疽疮疡、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足部感染、坏疽、手术后创口不愈合、下肢慢性溃疡、小腿病、肛门痔瘘病、皮肤顽疾、皮肤淋巴肿块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98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3],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4]、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199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先进、上海市名中医称号,为上海市57名"名中医"之一。1997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提名奖。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上海市中医乳房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938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工作者

主要成就----为上海市57名"名中医"之一,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7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提名奖

毕业院校----上海中医学院

代表作品----《实用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中医急诊医学》等

行医观点

唐教授学术上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崇尚"治外必本诸内"、"治病必求其本"的学术思想,主张外病内治;重视调治脏腑、阴阳、气血、经络的平衡;治本中尤重脾肾,扶土益肾为扶正根本,祛邪则广用清热解毒、和营活血、化痰软坚、祛瘀消肿等法。精于歧黄,既精研外科诸法,又有深厚内科功底,擅用敷贴、熏洗、垫棉、缠缚、结扎、药捻、挂线、拖线、切开、针砭等法,内外合治,对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下肢慢性溃疡、小腿病、肛门痔瘘病、皮肤顽疾、皮肤淋巴肿块、乳癌术后放疗、化疗调治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精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溃疡常经久不愈或愈后复发,唐教授在临床认为,疮腐虽净,而新肌难生或不生,其关键在于疮周"瘀滞"与全身 "虚"的存在,在国内首先提出"祛瘀生新"、"补虚生新"的学术观点,丰富了祖国医学愈创理论与方法,为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其研制的"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的资助,并进而从宏观、微观,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了该药促进创面愈合、缩小或减少疤痕的机理,进一步阐明"腐去肌不生"的原因在于"瘀"与"虚"的存在。对于乳腺增生病的治疗,除辨证选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调摄冲任法外提出了益气健脾、疏肝活血法治疗,完善了治法;对于乳癌术后调治抗转移,主张扶正祛邪,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正本充实,邪不可干。

荣誉成就

1987年"浆细胞乳腺炎瘘管期的临床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调摄冲任疏肝活血治疗乳腺增生病激素失调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垫棉压迫法"、"婴儿肛漏防治"、"烫伤中医治疗"分别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结合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及首届齐鲁杯优秀奖,1996年"乳宁冲剂对乳腺增生病催乳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单胺氧化酶的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祛腐化瘀生肌中药灌注等法治愈复杂性窦道43例"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1998年获日本国中医学成果奖--本泽三等奖。1999年,"复黄膏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

主要著作

著有《实用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中医急诊医学》、《中国历代名方集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中医治癌秘诀》、《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外科》、《中国大百科·传统医学卷·外科条目》等20余部著作。

学术观点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诊疗疾病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证是中医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断病理变化的高度总结,但中医辨证是以四诊,即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为依据的,因此所反应的证就难免有失全面,虽然看到了相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证,但对证型相同疾病不同却认识不足。因此唐师临床诊疗中强调要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唐师认为,中医外科范畴的疾病,大多以体表的局部病变来表现,虽然许多疾病按辨证分型具有相同的证型,例如都是湿热壅盛证,但因疾病不同,在治疗中除采用清利湿热治法外,还应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于某些慢性病,还应注意疾病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这要求临症时不仅要辨识病名、辨证分型,还要对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通过这一思维方式精炼出的诊断、治疗要点,才能将病、证、期、理、法、方、药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唐师认为,将辨病与辨证、分期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对所诊查疾病进行全方位定名、定性、定位的过程,也就是对疾病全面认识的过程。外科诊疗中首先要辨病,其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并借此以判断疾病的发展预后,揭示疾病的演变规律。中医最讲究辨证,辨证的目的在于揭示患者个体在某一发病阶段的特异性本质,证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从而把握疾病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使诊断更深入细致。同时还要看到疾病处于不同的时间发展点,其内在的病理变化机制和主要矛盾也不相同,因此对疾病发展分期也是对疾病全面认识所必需的。经综合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所在,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相结合,四诊合参,通过八纲辨证、脏腹辨证、经络辨证以及外科特有的肿痛痒脓麻、溃疡形色、善恶顺逆辨证,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进而对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评定,以指导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唐汉钧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唐师在辨证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把握证的本质,全面综合分析,不拘泥于一点。由于疾病始终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症状往往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上常可见到患者的症状分属不同的证型,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证型也不足为怪,而外科病以局部病变为明显,全身症状往往表现慢,辨证中局部病变易掩盖病情的本质。只有深入细致的分析各个症状之间的关系,辨别病症的主要方面,才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作出正确的辨证,为治疗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证治经验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临床以乳房胀痛、乳腺肿为主证,多在月经前症状加重,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也会使乳房胀痛增加、乳腺肿块增大,近年来,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几乎占中青年妇女的70%,由于部分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乳腺增生病具有重要意义。

唐师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近40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和总结,主要抓住肝、脾、肾三个主要环节,对于情绪抑郁、心烦易躁的患者,归属于肝郁气滞型,治疗应从肝入手,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小柴胡汤、逍遥散加减;对于神疲乏力、苔腻纳呆的患者,归属于脾虚痰结型,治疗应从脾入手,治则以健脾化痰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对于经前胀痛、月经不调的患者,归属于冲任不调型,治疗应从肾入手,治则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肾七丸加减。临床还常出现肝脾肾三者混合的类型,就需三法共进,在辨证运作中,治肝、治脾、治肾互有侧重,变生多种治方,对于局部肿块较多、且质地较硬的,病理为乳腺囊性增生或有纤维性增生的,则应加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海浮石、莪术、龙葵、穿山甲、桃仁、丹参、益母草等。对于伴有乳头溢液的,则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鹿含草、白果、芡实、仙灵脾、菟丝子等。对于乳癌术后患者对侧有乳腺增生的,应与扶正祛邪,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用龟版、鹿角、露蜂房、半枝莲、米仁等。

在临床中,唐师还重视乳腺增生病的鉴别诊断,对于乳房中孤立的质地较硬的肿块应加以重视,应做B超、X线钼靶、红外线等检查,必要时穿刺做病理。对于乳头有溢液的乳腺增生病,应做分泌液涂片,在排除恶性病变的基础上,做内分泌激素的检测,以及头颅蝶鞍部X线摄片,排除脑垂体微腺瘤。总之,在临床诊断乳腺增生病时,应重视排除其它乳疾,不仅可提高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更应对乳病患者的健康全面负责。

科研成果

理气化瘀调冲任法

理气化瘀调冲任法抑制DMBA诱发大鼠乳癌分子机理的研究

1995.1~199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4708)

陆德铭、唐汉钧等

复方生肌愈创油膏

复方生肌愈创油膏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1996~199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唐汉钧等

祛瘀生肌法对创面

祛瘀生肌法对创面(增殖期)修复作用的机理研究

1997.1~199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8)

唐汉钧等

祛瘀生肌促进创面修复再生作用机理

祛瘀生肌促进创面修复再生作用机理形成观察

1997.l~1999.8上海市教委博士点基金

唐汉钧、李斌

乳宁冲剂

乳宁冲剂申报Ⅲ类新药的研究

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2000

陆德铭、唐汉钧、陈红风等

乳宁颗粒剂的工艺制备及质控研究

乳宁颗粒剂的工艺制备及质控研究

上海市卫生局新药开发基金1998~1999

陆德铭、唐汉钧、陈红风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