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伯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5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25日) |
顧氏歷任上海中醫學院外科教研組主任、龍華醫院外科主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等職。
1978年晉升為教授。
1980年任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外科師資進修班班主任。
多年來,顧氏為繼承發展中國醫藥學,培育中醫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貢獻。
摺疊貢獻
顧氏診余之暇,對《外科正宗》、《外科心法》、《洞天奧旨》、《瘍科心得集》等均有研究。
顧氏著作頗多,重要的有:《改進枯痔療法治療內痔》、《中醫外科學講義》、《中醫外科學中級講義》、《中醫外科臨床手冊》、《顧伯華外科經驗選》。並發表論文多篇。
摺疊編輯本段學術觀點
顧氏之臨床實踐,早期以看瘡瘍為主,尤以治疔瘡走黃出名。
瘡瘍本為火毒之邪而成,火為陽邪,陽盛則發熱,阻塞則腫脹,血凝則疼痛,熱盛則肉腐,肉腐化為膿。此時重在攻邪,常用大劑清熱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銀花、黃芩、山梔、草河車、半枝蓮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瘡走黃加用犀角地黃湯,鮮生地用至50克以上。危重病人,日用兩劑中藥,分四次口服。
採用驅邪為主的方法,一直到研究急腹症時仍有影響。顧氏說:"瘡瘍者外癰也,腸癰者內癰也。部位區分,病機則同。治也清熱解毒為主。因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故以通里攻下為輔。
據此,他和西醫同道一起,在總結大黃牡丹皮湯治療闌尾炎的基礎上,創製了錦紅片(紅藤、蒲公英、生大黃)治療急性闌尾炎、膽道感染均有顯效。後期因看瘡瘍漸少,接觸疑難病種為多。門診及病房都有不少紅斑狼瘡、皮肌炎等患者。這些病例亦紅、亦腫、亦熱、亦痛(關節痛),但與瘡瘍迥異。是由於稟賦不足、陰陽失調所致。紅者虛火也;熱者陰虛也;腫者脾腎兩虧之證;痛者氣血不足外邪所致。
因此,除急性發作需"急則治其標"外,應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總結出調整陰陽、養陰清熱為主治療多種外科和皮膚科疾病的經驗。常用生地、玄參、天麥冬、石斛、龜版等。但應注意辨證加減。治有頭疽加紫花地丁、半枝蓮等清熱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蠣、海藻、礞石等化痰軟堅;治流痰(骨結核)加補骨脂、狗脊、川續斷等補益肝腎;治腸梗阻手術後加黨參、白朮、川朴花之健脾理氣;治毛髮紅糠疹加丹參、當歸、莪朮等活血化瘀;治紅斑狼瘡穩定時多加黃芪、淮山藥、仙靈脾、鎖陽等健脾補腎等。
摺疊編輯本段三個類型
顧氏根據幾十年診治瘡瘍的經驗,總結出敗血症辨證施治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類型。
疔瘡走黃:多由擠壓瘡口,治療失當,毒邪擴散,入於營血而成;表現為正氣充足,熱毒熾盛之證。
疽毒內陷:多是癰疽、發背患者,因體質虛弱,正不勝邪,毒入營血;表現為正氣不足,邪毒內陷之證,因體質、年齡、有慢性病等因素,又有陽虛或陰虛之不同。
熱毒內攻:嚴重灼傷者,常因熱邪入里,郁久化火,火盛傷陰,陰虛則火毒更熾,以致毒邪內攻,表現為陰虛內熱,火毒熾盛,可因壯火食氣,陰損及陽,而致陽虛。
以上三者也能相互轉化,可因治療及時,邪去正復而痊癒;或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而死亡;亦可因毒邪內傳於臟腑,外阻於肌膚、筋骨而生流注等。
摺疊編輯本段臨床施治
臨床施治以火盛者,清熱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傷陰者養陰清熱,黃連解毒湯合增液湯、竹葉黃芪湯;陽虛者扶正托毒,方用透膿散、托里消毒散。然而病情錯綜複雜,執方不能定而不變,當以隨證加減為要。
摺疊編輯本段精簡用藥
顧氏研究急腹症時,認為這些病都有腹痛、腹脹、痞滿、便秘、舌苔黃膩等腑實不證,六腑功能是"以通為用",具有"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的特點,疼痛是不通所致。
治應使其通,則疼痛可止,脹滿即除。瘀滯生熱,毒聚成癰。故通里攻下,清熱解毒作為治療急腹症的大法。
在採用複方大黃牡丹皮湯、紅藤煎劑治療急性闌尾炎340例有效基礎上,精簡用藥,選用了生大黃、紅藤、蒲公英、制川厚朴四味藥,以後又精簡了川厚朴,定名為錦紅湯(紅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黃9克後下)與大承氣湯(生大黃9克後下,玄明粉9克沖,川厚朴9克,枳實9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兼用四季青鈉鹽(每10毫升內含生藥600克毫克)或黃連素(每2毫升內含鹽酸小檗鹼2毫克)每日15-30升靜脈滴注,治療各種炎性急腹症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也應辨證加減。以急性闌尾炎和急性膽道感染為例,除氣血瘀滯,不通則痛外,尚有邪從熱化、熱致燥化的特徵。
如熱毒熾盛者,應加重清熱瀉火解毒之品,如黃連、黃柏、龍膽草等以防發生變證。熱邪傷陰,耗傷津液有傷陰之象應加養陰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天花粉等,也有實熱之證夾有虛寒者,應加用溫運健脾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治療。
摺疊編輯本段辨證施治
顧氏對乳癖的辨證施治有獨到見解。乳癖之名始見於清·高錦庭《瘍科心得集》,但對症狀描寫不詳。中醫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因此對乳癖的病因病機偏重於肝氣鬱結,治宜疏肝理氣為主。
顧氏指出中醫文獻中的乳癖,包括現代醫學乳房纖維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二種病;而後者,病人除有乳房部結塊外,常位有月經來前兩乳房脹痛或腫塊變大,月經過後疼痛減輕或消失,腫塊縮小等症狀,有些病人並有月經不調或婚後不育等病史,顯然與沖任不調有關;因沖任兩脈皆起於胞中,任脈循腹里,上關元,至胸中;沖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提出將乳癖分為肝鬱氣滯和沖任不調兩型,對沖任不調型治則除疏肝理氣外,着重加用調攝沖任藥物如仙茅、仙靈脾、鎖陽、蓯蓉、菟絲子之品,收到了滿意療效,曾分析了51例沖任不調型,經服藥3個月,其中痊癒者8例,進步者9例,好轉者16例。
摺疊編輯本段罕見
另外,乳暈部瘺管一病,在古代醫著中均無記載,在臨床上亦較為罕見。本病發病前多有先天性乳頭內縮,病變初起在乳頭的一側(乳暈部)有較小結塊,質硬不堅,常為患者疏忽。發作時結塊增大,皮色微紅,自覺疼痛,約1-2周成膿,破潰後流出臭膿,並有粉渣樣物排出,亦能從乳頭內排出此類分泌物。由於創口久不收斂或反覆發作,逐漸患部瘢痕形成,致使乳頭更形凹陷,局部組織堅硬不平,因此常被誤診為乳癌而誤作乳房根治術。
顧氏早在1954年首先發現了此病,並命名為慢性復發性伴有乳頭內縮的乳暈部瘺管,並採用掛線和切開等法已治癒了一百多例,其中有不少病人曾被誤診為乳癌,險作乳癌根治術,後經顧氏診治而愈。
顧氏認為:紅斑狼瘡總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損所致。而臨床表現複雜,但有共同之處,就是氣血兩虛(以氣虛為主)及陰虛內熱。因此治療時用益氣養陰清熱的藥為主,如黨參、黃芪、白朮、淮山藥、生地、玄參、麥冬、沙參、肥玉竹、知母、黃柏、蛇舌草、地骨皮等。又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關節酸痛;絕大多數都是20-40歲青中年婦女發病,且伴有月經不調,經量減少或閉經,懷孕時病情加重(也有少數減輕或穩定的)。所以祛風濕、和血通絡、調理沖任、補益肝腎的藥也多配合應用。如秦艽、威靈仙、茅莓根、虎杖、蛇莓、丹參、雞血藤、絡石藤、地龍、烏梢蛇、仙茅、仙靈脾、川續斷、菟絲子、肉蓯蓉、巴戟肉等。但不用補骨脂,因該藥能增加日光敏感性。而紅斑狼瘡患者,對日光特別敏感,易引起急性發作。
顧氏常說:"外科與內科不同之處,在於內治、外治並重。"他在繼承中醫傳統的一些外治法外,在臨床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如在古代用藥線結紮治療瘺管基礎上改用了橡皮筋掛線治療肛瘺和乳暈部瘺管,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在治療內痔結紮術後並發大出血時,創製了氣囊袋壓迫止血法,方法簡便,效果滿意,病人痛苦少。在皮膚病治療中創用熱烘療法(依據病情,先將相適應的藥膏塗於患部,然後用電吹烘患部,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治療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提高了療效。他把墊棉療法不但用於潰瘍新肉已生、皮膚與皮下組織不能粘合者,還用於潰瘍膿出不暢、有蓄膿現象者,以及竇道蓄膿,經治療後正收口之時。
避免了擴創手術,加速和促使瘡口早日收斂。在使用墊棉 法時,用棉花或紗布摺疊成塊,襯墊瘡部、固定,對不同部位採用不同方法包紮固定,如會陰部竇道用丁字帶,腹部用多頭腹帶,腋下用三角巾,項、背部用四頭帶包紮等,其它部位均可用寬橡皮膏固定。使用中藥提膿祛腐藥物加藥線治療不同部位深淺不一的竇道,經驗更為豐富。
早在六十年代已治癒了不少胸腹壁竇道,近幾年來又治癒了直腸癌手術後並發會陰部竇道,最深的竇道長18厘米。其方法是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蘸在藥線上,按瘺管深淺插入管中,每天換藥1-2次,到膿液減少而稠厚時,可改用七三丹或二寶丹引流。當取出藥線時,傷口先有少量膿液流出,接着流出粘稠黃色液體如刨花水樣,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條絲狀者,改用生肌散收口,並加壓固定。
多年來,顧氏對外科常用成藥,進行了改革,如把小金丹改成小金片;醒消丸改成新消片;六神丸改為解毒消炎丸,又改為六應丸.創立新藥清解片、復黃片、痔寧等。這些成藥,均按新的方法製成。節約了藥材,提高了療效,方便了病人。
摺疊編輯本段科技成果
顧氏對漿細胞性乳腺炎形成瘺管的治療,獲得上海市衛生局科技成果一等獎;根
據古方結合臨床實踐,創製的錦紅新片、六應丸獲得上海重大科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