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僖宗 |
中文名: 唐僖宗 別名: 李儇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公元862年 逝世日期: 公元888年 |
唐僖宗李儇(862年臘月十三-888),儇Xuān,唐朝第一十八位皇帝(武則天除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12歲即位,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在位15年,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儼,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時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2虛歲;在公元888年三月六日死於長安。[1]
基本簡介
唐僖宗李儇,曾封為晉王,懿宗病重時,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為了便於控制,偽造遺詔立年僅12歲的李儇為太子。懿宗於公元874年7月病死,李儇繼位,改年號為「乾符」。
僖宗繼位後,專事遊戲,朝廷政務,概委宦官田令孜處理,任免官員,都由田令孜決定而不必奏報皇帝。
此時唐王朝土地兼併嚴重,全國一半以上的農民因無田而四處流亡,苛捐雜稅繁重,統治集團奢侈無度,加上天災頻繁,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最終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終於導致了唐末農民大起義。公元875年,山東人王仙芝與尚讓等,首先在長垣起兵。之後山東菏澤人黃巢也於同年聚數千人起事,響應王仙芝。兩軍會合,聲勢壯大。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義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幾萬人。轉戰山東、河南、湖北諸地,給唐軍以沉重打擊。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黃梅戰死。王仙芝餘部尚讓率軍北上與黃巢再次會合,推舉黃巢為」沖天大將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並乘虛南下渡過長江,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將擊敗農民軍。黃巢率軍南下,攻占廣州。然後又領軍北上,不料在湖北為劉巨容所挫敗。黃巢起義軍轉而東進,經安徽馬鞍山採石渡過長江北上。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直取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唐僖宗調集京城禁軍和關內節度使之兵拒守潼關,十二月,黃巢率大軍至潼關城下,親臨前線,並以先鋒尚讓繞潼關背後兩面夾攻。當地群眾1000多人自動趕來挖土填壕,支援農民軍。黃巢起義軍僅用六天時間就攻下潼關,並迅速向長安挺進。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農民軍占領唐都城長安。同月十六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大齊」,改年號為「金統」。建立了農民政權,屠殺長安城內的貴族和唐朝百官,沒收富豪財產。但黃巢沒有乘勝追擊,也沒有消滅關中附近的禁軍,而是陶醉在勝利之中,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穩了腳,並集結了殘餘勢力,聯絡各地節度使,向農民軍反撲過來。在起義高潮中一些暫時投降的節度使,也乘機起兵。農民軍沒有根據地,很快陷入唐軍包圍之中。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為李克用所敗,關鍵時刻黃巢部將朱溫又以華州降唐,嚴重削弱了農民軍的力量。同年四月農民軍撤離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以北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農民軍多數陣亡,黃巢自殺。歷時九年的唐末農民起義至此結束。
平定農民起義後,宣武節度使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為唐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公元885年3月唐僖宗回到長安後,仍受制于田令孜,常對左右流淚。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兵進犯長安,要求誅殺田令孜。田令孜劫唐僖宗逃往風翔後,便推薦楊復恭為中尉(宦官總管),自領西川監軍,不久被西川利州刺史王建所殺。唐僖宗才回到長安。唐朝已面臨時崩潰。
公元888年3月僖宗病死於長安宮中的武德殿。
熱衷遊樂
僖宗生於深宮之中,長在宦官之手,宮中生活場景能夠帶給他的就是可以肆無忌憚地遊樂。事實上,他也的確是一個熱衷遊樂的皇帝。他喜歡鬥雞(<唐語林>說是「鬥鴨」)、賭鵝,喜歡騎射、劍槊、法算、音樂、圍棋、賭博,遊玩的營生他幾乎無不精妙。他對打馬球不僅十分迷戀,而且技藝高超,他曾經很自負地對身邊的優伶石野豬說:「朕若參加擊球進士科考試,應該中個狀元。」石野豬回答說:「若是遇到堯舜這樣的賢君做禮部侍郎主考的話,恐怕陛下會被責難而落選呢!」僖宗聽到如此巧妙的回答,也只是笑笑而已。
如果是太平之世的君主,搞一些喜歡的運動也無可厚非,但是僖宗在位時,政局已經非常混亂。懿宗時期擔任翰林學士的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描繪過當時緊迫的局勢:「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對天下蒼生的生存狀態,他總結了「八苦」、「五去」。八苦是: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飢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八苦也。
五去是: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隱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劉允章還說:「人有五去而無一歸,有八苦而無一樂,國有九破而無一成,再加上官吏貪污枉法,使天下百姓,哀號於道路,逃竄于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百姓有冤無處訴,有苦無處申。他們的出路何在呢?」
陵寢靖陵
唐僖宗靖陵位於乾縣陽峪鎮南陵村,隔豹峪溝與乾陵東西相望。唐僖宗李儇陵墓。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485~510米,東西寬480米,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築闕台1對。夯築封土居陵園中央偏後,呈覆斗形,底邊長41米,頂邊長8米,高8.6米。前立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書「唐僖宗靖陵」碑1通。城垣四隅築角樓。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325米,南端築乳台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現陵園尚存四隅角樓基址,以及東門外闕台遺址、南門外石獅(殘)、神道石刻(部分)和乳台遺址等。陵園東南曾有封土1座,早年夷平。似為陪葬墓。1995年對靖陵地宮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墓由斜坡階梯羨道、拱頂甬道和橫拱頂土洞墓室組成,全長44.7米,墓室底部距今地表19.2米。羨道長35.6米,底部寬2.7米,修有整齊土階;甬道長4.1米,寬2.2米~2.5米,東、西壁各開二龕,中部有宋初堆砌的石塊封門。墓室面闊5.78米,進深4.5米,東、西、南壁對稱開八龕,地面以石碑、石塊、磚砌成東西4.4米,南北3.1米的棺床。地宮五代時被盜。殘存壁畫有侍臣、門吏、儀仗、十二生肖、天象等。出土遺物有琉璃龍鳳紋璧、龍鳳紋佩、大帶鉈尾、方、漢白玉諡冊殘片、鎏金銅鎖,以及鋪設棺床的豆盧欽望墓碑、楊再思墓碑等。所出兩碑完好如新,原在乾陵陪葬區,僖宗入葬時,值唐朝將亡,國力衰竭,遂倉促挪用。李儇(862~888),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4年即位,改名儇。文德元年(888)三月崩於武德殿,同年十二月入葬。1956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