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品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品题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对人的品行、才干、风貌等进行品评,判断其高下。盛行于汉末魏晋时期。品题在初兴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看人不论出身,只论德行才华,是鉴别人才、量才授官的重要手段。魏晋人士清谈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于人物的识鉴和品藻,当时称为“题目”。但自魏末晋初开始,对人物的品评逐渐倾向于门第权势,九品中正制的形成与此有关。另一方面,品题由对人物的品评转向对于诗文书画的品评,选拔人才的功用削弱,艺术审美的意义凸显,这种风尚影响到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催生了了各种诗品、画品、书品等批评著作的出现。

引例1

[许]劭与[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hé)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后汉书·许劭传》) (许劭和许靖都有名望,喜欢聚在一起详细苛刻评论同乡的人物,每个月都要更换品评的对象,所以汝南的人称他们为“月旦(每月初一)评”。)

引例2

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zēng)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jǐzhí)病利,凡百二十人。 (钟嵘《诗品》卷中) (诸位名家编选的总集,意在收罗文章,并没有品评作品的高下。我的《诗品》收录,仅限于五言诗。然而古今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差不多搜罗殆尽了。我就是要辨明诗人的高下,指出作品的优劣,共计品评了一百二十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