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咸村不老(陈巧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咸村不老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咸村不老》中国当代作家陈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赏

咸村不老

沿着霍童溪而行,车子过了桥,经过蕉城的外表村,道路变得狭小,相对当下的高速与二级公路,这的确是一条山路,可就是这条山路,牵引着许多岁月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又让许多日子从这里走进大山,就这样一条公路,成了今天我要去的咸村一根生命线。公路两旁的树木葳蕤,碧草连天,一弯溪清澈明亮,风吹鸟唱,泛起的青山绿水的灵动。

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青青绿绿的山水间,在外界人眼里,就是个世外桃源,可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过着与外人差不了多少的五味生活。我喜欢这样有群山环抱,碧水清流的乡村。有人说我有古道之心,咸村的祖上选择在这里安家创业,也就是喜欢这里。我为自己高兴,因为我与古代仁智之士能有相通的爱山爱水情怀。

咸村坐落于平坦开阔地带,周山屏围,水流活脉,多好的地方。翻读《周宁县志》有一段这样的记述:“咸村之名始于唐末宋初,咸村原名桃源,咸源,涵源,涵村,隋唐前名桃源……隋朝大业间礼部天官朱福‘朱一郎’即现咸村本地神朱公明王”与居住在桃源的黄鞠易地而居,朱公迁入桃源后,开良田兴教育……看到这儿,我佩服咸村肇基者的眼光、胸怀、胆识。迁居如选择旅游目的地,交换产业如易一块小园地。黄鞠后在霍童溪发展辉煌,可见他们是各得其所。以至这条溪域有洋中、巷里、宝坑、咸洋,等八村,自古享有桃源八境的雅称。

咸村各姓相争相安,发达辉煌,除了他们勤耕不忘苦读之外,我想还来自这方山水的福荫。福祉于开疆拓土的祖先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依山傍水,宜田开田,宜园开园,宜林育树,一个山坳的耕读文明就这样在这里生根发育。村落中民宅的相辅相成,一座挨着一座,在相互的攀比中,又相依靠,一家点灯夜读,一家便闻鸡起舞,一家舂米,一家便是辗茶,家家安居乐业,共创家业,繁荣咸村。我喜欢他们在历史中留下这过去的一笔,也喜欢当下还在抒写的情景。

时近中午,幽长的巷子,光滑的青石板街面,把我的影子清晰地映在上面,此时没有什么人在走动,显得格外安静,我的影子,仿佛是唯一的生灵。到了一户人家的墙角与门口,看到三个白发老人或蹲或坐,一边抽着烟,一边谈笑,我虽没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但我想他们是在咀嚼着岁月,吞吐着日子。我走过时,他们向我投来友善的目光,那目光是我熟悉的,与这老房子一样,与这倾泻而下的阳光一样,是熟悉的那种温暖。一个外出劳作而归的庄稼汉子,头戴一顶斗笠,扛着锄头,矫健而有力的步伐与我擦肩而过,与三位老人相互打了个招呼,那庄稼汉子没有停下脚步,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踩着碎石小路,传出节奏感极强的“哒哒”声,回荡在幽深的小巷,那卷起的裤腿,随着步伐而前后轻轻摆动,一身磨地破旧的衣服在清风的吹拂下,微微扬起的衣角,一只狗在不远处,嗖地一声就迎了上来,四肢欢快地在地板上乱蹦乱跳着、摇着尾巴,昂着头,扯着衣角,那庄稼汉子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来者,黝黑的皮肤泛起一丝笑容,狗随即伸出舌头舔着那只长满老茧的手,随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进入了家门,不说一个字,不用一句话,这个场面那么温馨,那么默契。看着消失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不禁想起了父亲,此时的他,一定也在回家的路上,而母亲早已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倚门而望,我还起想了父亲与母亲额上增添的皱纹与双鬓的白发,这时候,我的心象是被什么刺痛了,这种痛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在抚养我们兄弟姐妹们长大的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正渐渐老去,他们脸上刻着的苍桑与渐渐浑浊的目光就像这老厝的影子,这老厝百年来为人们遮风挡雨,在岁月的侵蚀中,一年一年地渐渐老去。

眼前呈现出的这座老厝,如一位历史的叙述者,厚重而斑驳的墙体显得庄严与肃穆,敞开的大门,早已褪色的木质门板纹理清晰,蝙蝠形门环上锈迹斑斑,门前的石板被往来的人磨得光亮,这一切都记载着年华的流逝。看到那岁月流痕,就会被某种力量的牵引,我的目光掠过大门,停留在了这个意境幽深的庭院,脚步不由自主地踏了进去,穿过弄堂的风,带着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泥土气息与草木发霉腐烂的味道扑面而来。烟囱里袅袅升腾的炊烟,在屋顶徊徘着、留恋着,整个院子弥漫了淡淡的炊烟,那是一种草木燃烧后的清香与烟火的味道,那阵风裹挟着炊烟,与它缠绵着,纠结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我看见地上掠过了炊烟的影子,它们在挪动,在爬行,我想象着,这是不是不愿离去的挣扎,可渐渐地、渐渐地,那阵炊烟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在空中,仿佛它不曾来过。天井的墙角与石板上一层薄薄地、湿润地泥土成了青苔的温床,成小小寄生虫的乐园,那些小小的寄生虫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忙碌着,窃窃私语,说着不为人类所知的语言,而它们定然也不知人世变迁,在这阴暗的角落肆意生息繁衍,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轮回。

咸村自古以水运为生,水是重要的一条根系,从福安、屏南以及闽北和浙南一带的商品都要在咸村中转,所以咸村一直都是闽东、北山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军事重地。商业聚集,必出商人,咸村外出经商的人不仅多,且生意也大。他们把当地的粮食、茶叶、木材等商品运到各地。他们进行着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的交流,在挣钱的同时也挣回了许多理念,还养成了咸村人包容、精明、坚韧的性格。外出经商的咸村人,挣钱了衣锦还乡后添置房产,光宗耀祖。在家苦读的“以才入士”。两相各有成就的咸村人,归宗于树人为本,于是又让咸村文风昌盛、咸村就有四个私塾在传授诗书礼教。怪不得这里人才辈出,孝节礼仪成风。除了村外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的碑坊在讲述着他们故事外,一家家大宅一样把道德、伦理、渔樵耕读的文化融入到建筑物中来。幽静的天井,传承了“四水归堂”“四方聚财”的建筑理念,一个大大的水墨“福”字画不仅昭示八方来福,代代福贻。我在那斑驳的青砖墙面上,那将鲤鱼蝙蝠、祥云等画案巧妙地相融的大“福“字的肌理里,还读到深深蕴藏着福、禄、寿,禧的愿望与向往,读到这家主人书香门第的诗风书韵。

踱步于宽敞的厅堂,仰望琳琅满目的匾额悬挂于上,“古稀同春”、“福寿康宁”、“萱草长春”情趣盎然。正在我迷醉于其中时,一个中年女笑容可掬地走了出来,想必她听到了我的脚步声,端上茶水前来招呼,我羡慕她能是这家的主人。可她说村中这样的老厝还有很多,原来咸村才是我的敬慕之地。我要细细看,用眼摄制,用心收藏,收藏着深隐在大山深处文化珍宝。

墙饰,窗棂,一样也不能放过,能理解多少那靠自己的心性,但要让每一样的美先赏心悦目。大厅的窗棂,斜棂相交后组成的一幅菱格形图锦,正方格花窗,方方正正。厢房的花窗,或为鸳鸯戏水,或为喜鹊登枝无不寓意深远。古朴典雅的木质屏风,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鸟,或桃园结义或八仙过海无不生动,艺术之美原来民间一样享受。

进入后院,又一个天井阳光从马鞍屋脊上倾泻而下,绿意盎然的藤蔓沿着墙壁顺势攀附,一左一右两个大水缸格外醒目,水缸上雕龙画凤,一根水管从房顶插入水缸,这么大的水缸如何移进,我正纳闷时,家中女主人给了答案,便是在房子未完工时就已安入,可见主人的运筹帷幄。防火,冬暖夏凉多有心机。

我想心机只是小智,这样的古厝并不是承载心机,他承载的一定是德、是家风,是智慧。我在老厝中读到了他们的祖训:“勤俭出富贵,懒惰出贫穷”、“老对少以教,少对老以敬”。这才是古厝给我们讲述核心一节。

古厝在三百年的光阴,风霜雨雪里正渐渐老去,可是她又正年青风华,一个家族的家风、祖训在这个村后代人的血脉里代代相传,并散发着朝气。就那些随意摆放于地上的瓶瓶罐罐,种着许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兀自绽放,随着微风轻轻摇摆,影响着我,在我心底荥绕着一缕缕温暖的情愫。

千年咸村,仿佛比这老宅还老得多,但这不是老,你看咸村处处生机勃勃,青山绿水,是周宁县的重镇,这古老的一切,只是在告诉我们,他根深植,脉长存,赶着时代潮流来到这里,还会读到他一篇古老的传说。 [1]

作者简介

陈巧珠,作家,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