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光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周光关系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周光关系(英文名: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指造父变星具有的光变周期和绝对星等之间的关系。概括的说,就是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越长,其光度越大。

1912年,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勒维特观测了小麦哲伦云中的25颗造父变星,发现,它们的光变周期越长,视星等越大。由于小麦哲伦云离我们足够遥远,恒星又非常密集,其中每颗恒星到地球的距离都可以看作是近似相同的。因此勒维特发现的光变周期与视星等的关系可以视为是光变周期与绝对星等的关系。

由视星等转化为绝对星等,需要解决周光关系的零点标定问题。1913年,丹麦天文学家埃希纳·赫茨普龙利用视差法测定了银河系中几颗较近的造父变星的距离,距离尺度得到标定。1915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成功解决了造父变星的零点标定问题。

即使如此,利用现有数据,周光关系的斜率和零点仍然不能同时求出。 一般公认的周光关系斜率由Caldwell & Laney(1991)根据大麦哲仑星云中的88颗造父变星得出( ρ= -2.81 ± 0.06)。Laney & Stobie(1994)由大 小麦哲仑星云中的造父变星和银河系内一些星团、星协中的造父变星,导出过另一个周光关系斜率 ρ = -2.87 ± 0.07。

1940年代,美国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家巴德发现,造父变星分为两类,它们具有不同的周光关系。

对于属于星族Ⅰ的经典造父变星,绝对星等M与光变周期P的关系为:

M = -1.43-2.81lgP (Feast & Catchpole, 1997)

对于属于星族Ⅱ的短周期造父变星(又称室女W型变星),绝对星等M与光变周期P的关系为:

M = - 0.35 -1.75lgP

可以通过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求得绝对星等,进而求出距离模数,最终求得造父变星的距离。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测量星团、近距离的河外星系的距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