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宇文貴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書·宇文貴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宇文貴字采貴,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乾,以貴着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安平郡公。少從師受學,嘗輟書嘆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圍夏州,刺史源子雍嬰城固守,以貴為統軍救之。前後數十戰,軍中咸服其勇。後送子雍還,賊帥薛崇禮等處處屯聚,出兵遨截,貴每奮擊,輒破之。除武騎常侍。又從子雍討葛榮,軍敗奔鄴,為榮所圍。賊屢來攻,貴每縋而出戰,賊莫敢當其鋒,然兇徒寔繁,圍久不解。貴乃於地道潛出,北見爾朱榮,陳賊兵勢,榮深納之。
因從榮擒葛榮於淦口,加別將。貴率鄉兵從爾朱榮焚河橋,力戰有功。加征虜將軍,封革融縣侯,邑一千戶。除郢州刺史。師還。魏文帝在天遊園,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賜之。貴一發而中。帝笑曰:「由基之妙,正當爾耳。」進開府儀同三司。魏廢帝二年,授大都督、興西蓋等六州諸軍事、興州刺史。先是興州氐反,自貴至州,人情稍定,貴表請於梁州置屯田,數州豐足。三年,詔貴代尉遲迥鎮蜀。時隆州人開府李光賜反於鹽亭,與其黨等攻圍隆州。州人李祏聚眾反張遁舉兵應之貴乃令擊祏及遁勢蹙遂降執送京師。朝廷授任宇文貴都督益州潼州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盜,貴乃召任俠傑健者,署為游軍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頗息。孝閔帝踐阼,進位柱國,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與賀蘭祥討吐谷渾。軍還,進封許國公,邑萬戶。貴好音樂,耽弈棋,留連不倦。然好施愛士,時人頗以此稱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還至張掖,薨。贈太傅,諡曰穆。
【注】①破六韓拔陵,北魏孝明帝時期六鎮之亂的領導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即養由基,春秋時著名神射手。
譯文
宇文貴字永貴,他的祖先是昌黎大棘人。父親莫豆乾,由於宇文貴的顯著功勳,朝廷追贈他父親為柱國大將軍、安平郡公。宇文貴少年時跟從老師求學,曾經放下書本,嘆了一氣說:「男子漢應該提劍勞苦征戰來博取公侯,哪能像先生一樣當博士呢?」正光末年,破六汗拔陵包圍夏州,刺史源子雍環城固守,任命宇文貴為統軍去救援,前後幾十戰,軍中將士都佩服他的勇猛。後來送源子雍回軍,賊軍主帥薛崇禮等人處處聚集人馬,出兵攔截,宇文貴每次都奮勇出擊,總是打敗敵軍。朝廷授任他為武騎常侍。
宇文貴又跟從源子雍征討葛榮,大軍戰敗逃奔鄴地,被葛榮包圍。敵軍多次前來攻打,宇文貴每次都用繩子拴住吊下城去出戰,敵軍沒有誰敢抵擋他的銳氣(與他交鋒)。然而兇惡的暴徒實在太多了,圍困了很久都不能解圍。宇文貴就從地道偷偷地走出,往北求見爾朱榮,陳述賊軍兵力的情勢,爾朱榮充分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宇文貴跟從爾朱榮在滏口生擒葛榮,朝廷加任宇文貴為別將。宇文貴率領地方武裝跟隨爾朱榮焚燒河橋,奮力作戰立下戰功,朝廷加任他為征虜將軍,封爵革融縣侯,封邑一千戶。後來授任郢州刺史。宇文貴大軍回師。魏文帝在天遊園,把金酒杯放在箭靶上,發布命令說,各位官員如能射中的,就把金杯賜給他。宇文貴一箭就射中。文帝笑着說:「養山基射術的神妙,正和你相當罷了。」進升開府儀同三司。
魏廢帝二年,授任大都督、興西蓋等六州諸軍事、興州刺史。在此之前興州氐人曾經謀反,自從宇文貴來到興州,人們的心情才逐漸安定。字文貴呈上奏章請求在梁州讓士兵墾荒種地,結果幾個州糧食都十分充足。廢帝三年,皇上下詔令宇文貴代替尉遲迥鎮守蜀地。當時隆州人開府李光賜在鹽亭反叛,跟他的黨羽等人圍攻隆州。隆州人李祏(shí)也聚眾謀反,張遁起兵響應。宇文貴就命令攻打李祏和張遁。叛軍形勢窘迫於是投降,字文貴拘捕李柘、張遁押送京師。
宇文貴因功授任都督益潼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加小司徒官銜。在此以前蜀人有很多強盜,宇文貴就召集能見義勇為、才能出眾、身強力壯的人,布置為游軍二十四部,命令他們督促緝捕,從此以後大為安定。孝閔帝即位,提升宇文貴的官位為柱國,拜授御正中大夫。武成初年,宇文貴和賀蘭祥討伐吐谷渾。大軍回師以後,提升爵位為許國公,封地一萬戶。宇文貴喜歡音樂,沉迷於下棋,留連忘返不知疲倦,然而樂善好施,愛惜士人,因此當時人們都很稱頌他。保定末年,出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回到張掖,在那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太傅,諡號為穆。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