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贻芳 | |
---|---|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 ,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月10日逝世。
目录
人物思想
厚生教育
根据金女大办学的宗旨,很大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基督徒,服务于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一办学方向显然不合中国当时根本的社会需求,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同时,由于金女大其资金完全依靠国外的教会,如果完全不考虑教会的立场,则金女大的运转将停止。吴贻芳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说:“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这一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她看重基督教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价值——基督以献身自我服务众生的精神,尊重了教会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不和中国当时的救国氛围相冲突。实际上,吴贻芳依照这种理解,成功地调整了金女大的办学宗旨:即淡化宗教目的,而与非教会大学一样,注重学问与道德,养成服务社会的本领。
人格教育
吴贻芳认为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能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先具备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事注意起。因此,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人生有良好的发展。”而“要使学生能够人格完全与否,全在教职员方面平时所与以耳濡目染的模范之良否。”也就是说,教师以身作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是第一重要的。吴贻芳的人格教育特别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她要求大家要有使命感,以“拿炭烧口”的精神投身实践,当国家民族需要之时,要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的态度。吴贻芳这样理解人格教育,并把她实践到金女大的教育实践中,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女子角色在传统中国的解放。
女子教育
金陵大学与金女大同为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教会大学,办学宗旨相近。金陵大学规模较大,而且男女生合招,因此一直有合并金女大的意向。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也有意促成两校的合并。但是吴贻芳本人倾向于不合并,她认识到,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予女子教育以机会,提供相应的师资训练和适合女子入读的课程,但独立的女校具备综合学校没有的优势:一是师生关系。女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有更亲近的关系,能直接培养女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男女地位问题。由于当时的社会氛围,一旦女校并入男性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女教师还是女学生一定会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女性教师,也不利于女生的培养。
适应社会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吴校长主张一方面基础知识要扎实,另一方面又要扩展知识面;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金陵女大实行主辅修制度,做到文理相通。文科先要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这样,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凡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生,很快便适应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
学前教育
吴贻芳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也要三个面向”。在谈到幼儿教育的“三个面向”时,吴贻芳提出:幼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幼儿教育纲要》里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并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创造性;要面向世界,必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作法,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要面向未来,幼儿教育要以培养未来的劳动者为目标,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最早的准备。她还坚持幼儿教育应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要积极创设条件,根据孩子已有的认识基础,充分开发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1]
教师队伍建设
吴贻芳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深深感到教师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水平不提高,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她形象地将师范教育比喻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师范教育必须努力办好,向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力量雄厚的师资,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吴贻芳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她说,教师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离开这个是没有别的道路的。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则“三年有成”,如果一曝十寒,不肯下苦功夫,则“七载无效”。
教学方法
吴贻芳根据她几十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并提出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和快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学生学懂,还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改变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之间脱节和分离的状况。第二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普遍性的学习规律,又能适应少数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亲属成员
父亲:吴守训(湖北武昌候补知县)
母亲:朱诗阁
哥哥:吴贻榘
姐姐:吴贻芬
妹妹:吴贻荃
姨父:陈叔通
人物评价
“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董必武)
“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冰心)
“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
“这几十年的奋斗中,你以卓越的社会活动才能和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您这样一位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江苏省委)
人物轶事
维护国家尊严
1926年,吴贻芳在密执安大学念博士。其时,澳大利亚总理应邀来做演讲,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演讲中肆意批评中国:"中国,不仅经济落后,而且人民无知,政府无能,盗匪遍野……临近的亚洲国家,应该移民到中国去……以免上帝赐给我们的资财,都被那些不开化的野蛮人,白白地浪费掉……"听到这里,吴贻芳愤怒不已,她站起来大声抗议:"你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污蔑!"并愤然离场。[2]
吴贻芳连夜赶写一篇批驳澳大利亚总理的文章,第二天便发表在《密执安大学日报》上,文章言辞工整,态度鲜明,不卑不亢地维护着中国的尊严。
开设“恋人专室”
吴贻芳对学生的管理虽然严格,但同时也充满了关怀之情。当时,学校有些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谈恋爱常常晚归。有一天,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得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便将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里面设桌椅供恋人聊天。晚上九点前,女同学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把糖纸瓜壳临走时带走。因为有了固定的约会地点,学生们开始把恋爱戏称“Local”,谁的男朋友来访,就纷纷打趣:“你的‘Local’来了!”
抵制政治干预
当时国民政府加强对高校的控制,但吴贻芳坚决抵制政治对学术的干预,而是根据她的办学宗旨,并没有对学生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爱国活动加以限制。最著名的事例是1948年秋季,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展开了对学生的大搜捕。一天夜晚,吴贻芳听说自己有学生被列上了黑名单,连夜赶去面见当时的教育部次长杭立武,严正地说道,我以吴贻芳担保,金女大没有你们逮捕的人。为了女子大学的声誉,军警不得进入校园。就这样,尽管当时学校里有地下党的秘密组织在活动,但金女大没有一名学生被抓走。[3]
破格录取学生
吴贻芳曾定下严格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生结婚就得自动离校。一次,学校的一名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偷偷结婚,被学校知道后,吴贻芳带着她最喜爱的一枚胸针到学生家,一方面向他们表示新婚的祝贺,一方面则委婉地告诉她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回金陵女大的愿望,吴贻芳接受了她的请求,破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共同抚养。
也有一个例外,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写信给吴校长,希望来金陵女大学习。当时曾季肃已35岁了,育有两个孩子,为摆脱封建婚姻束缚,她有此想法。吴贻芳被她的执著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
拒绝部长职务
吴贻芳并不贪恋政治光环,她曾两次拒绝国民政府邀请她当教育部长的请求。1946年2月,吴贻芳经过重庆时,宋美龄女士建议她出任教育部长,但被她拒绝了。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她还是谢绝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以及官场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败行径,吴贻芳“产生了十分的厌恶”。
保持朴实生活
老校友梅若兰曾在《怀念吴贻芳》的文章中写到,吴校长几十年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不要小轿车,只肯买一辆黄包车,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一一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
人物纪念
“贻芳园”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金陵女子大学原址(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已经改建为“贻芳园”。“贻芳园”内立有吴贻芳铜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吴贻芳纪念馆”陈列、展出吴贻芳先生的生平业绩,分成逆境中成长的女性,伟大的女教育家,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和风范长存四个部分,通过100多件遗物和不同时期的图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吴贻芳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积极参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风范。[4]
影视剧
文艺界根据吴贻芳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吴贻芳》和电视连续剧《吴贻芳》。
文集
在吴颐芳逝世10周年时,出版了《吴贻芳纪念集》。
吴贻芳全世界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吴贻芳,1893年生于湖北武昌书香世家,她是中国第一位生物学女博士,金陵女子大学(后来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第一位中国籍校长,是全球历史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年少时由于家庭变故辗转流离,1921被推荐到美国密执安大学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在金陵女大治校23载,因其善于培养学子的综合素质而蜚声海外,成为当时全球最著名的女子大学,只要持有吴贻芳校长签名的毕业证书,到英美等著名大学都可免试入学。
吴贻芳终身未婚,却成为万千女孩子共同的母亲。南京大奢杀期间,她冒死在校园内收留了一万多名妇女儿童,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故事原型。
1945年,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她以东方女性独特的气韵和优雅坚韧的形象,让全世界重新认知中国女性。
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参考文献
- ↑ 中国第一个女大学校长:吴贻芳. [2014-11-11].
- ↑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2014-04-21].
- ↑ 吴贻芳:“和平与智慧的女神”. [2007-09-10].
- ↑ 吴贻芳:一代崇高女性.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