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琼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琼花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吴琼花

饰演;祝希娟

登场作品;《红色娘子军》

吴琼花是1960年电影《红色娘子军》主人公之一,是那个时期被地主豪绅压迫欺侮的奴隶妇女的化身。其扮演者祝希娟,成为轰动一时的明星。[1]

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当时年仅24岁。1962年,《大众电影》杂志首次举办以“百花奖”命名的全国性电影评奖活动,又因“吴琼花”,她被影迷票选为“最佳女演员”,她便是我国著名的影视演员祝希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影后”。

角色解说

吴琼花,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被地主豪绅压迫欺侮的奴隶妇女的化身,不能说是哪一个具体人的事。电视中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后来,吴琼花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

1930年,海南岛椰林寨恶霸地主南霸天的丫头吴琼花,含着几代人的冤仇,不堪忍受压迫与欺凌, 一次又一次地反抗逃跑,但都逃不出虎口,一次次地被抓回,狠遭毒打。

几次反抗后,南霸天命人将她打死,但昏死在地的琼花在电闪雷鸣中惊醒过来,遇到化装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琼花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她来到娘子军营地,要求参加娘子军队伍。洪常青认出琼花,连长批准琼花入伍,并发给她一支枪。娘子军战士们决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

南霸天的公馆宾客满堂,正为南霸天做寿。化装成华侨巨富的洪常青到来,南霸天见他气度不凡,接到寿礼后对他更是深信不疑。夜深,琼花带领一名女战士化装成丫头,潜入南府,准备里应外合捉住南霸天。但琼花见到仇人分外愤怒,贸然行动致使南霸天漏网。

连长严肃批评了琼花并收回她的枪,让她深刻反省,琼花对自己的错误悔恨不已。部队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但洪常青为掩护主力不幸被俘,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琼花继任党代表,带领娘子军配合主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

英雄行为

吴琼花由一名苦大仇深的地主家丫头,成长为娘子军的党代表,并率领娘子军铲除了以南霸天为首的反动势力。

英雄语录:“向南霸天讨还血债!”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中央芭蕾舞团演绎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首演至今44年来,五代琼花各有特点,在国内外观众心中塑造了一个经典的舞台形象。五代“吴琼花”传承红色经典。

第一代

第一代“吴琼花”代表人物:白淑湘

特色:最接近角色。

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白淑湘,是“中国第一只白天鹅”,也是第一位舞台上的琼花,她对这个角色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比较接近,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白淑湘回忆当年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先是到海南的娘子军连和战士们共同训练、生活了两个月,是深入的生活体验成就了琼花和剧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

第二代

代表人物:薛菁华

特色:观众最熟悉

薛菁华从1968年开始演琼花,1971年,她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剧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琼花的扮演者,她也是人们心中最熟悉的一个琼花形象。薛菁华的芭蕾舞条件非常好,她塑造的琼花在气质、动作上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把人物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薛菁华回忆道:“我的青年时代与《红色娘子军》紧紧连在一起,对这部戏很有感情。当时从黎族舞领舞到演连长,我连学带排用了一个星期,看了很多资料,包括江姐的资料,而从连长到琼花,我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代

代表人物:冯英

特色:芭蕾修养最全面

冯英是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员,不但有俄罗斯学派的坚实基础,还受到了来华的众多欧美芭蕾大师的指点,这使她的芭蕾修养更全面。从她开始,《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有了变化:在前两场戏中,她通过具有爆发力的舞姿、细腻的表演、深沉的感情,突出了琼花苦大仇深、复仇心切、坚强不屈的性格,而她扮演的参军后的琼花,比前人更女性化一些,但依然神采飞扬,具有革命军人的气质风度。

第四代

代表人物:邹之瑞、李宁

特色:刚柔并济

邹之瑞、李宁都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表演系的大学生,起点较高。舞台上,她们扮演的琼花光彩夺目。现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邹之瑞表示,她们在人物处理中突出了军人的刚健与女性的柔情两种感觉:茫茫椰林里,茫然的琼花多了一丝女性特有的无助与孤独;为战友包扎伤口时,多了一分细致和耐心。

第五代

代表人物:张剑、朱妍、孟宁宁、金瑶

特色:技术最好

“现役”的第五代琼花扮演者是朱妍、孟宁宁、张剑、金瑶。她们先后在国际芭蕾舞的大赛夺金,都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演员,她们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丰富多样的感情,也具备了更出众的技术能力。她们跳的“娘子军”,令西方观众都刮目相看。

军训洗礼

作为第一代芭蕾舞版“琼花”的扮演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昨日透露了“娘子军”46年的峥嵘岁月,希望《红色娘子军》能够像芭蕾舞经典《天鹅湖》一样,成为世人传诵的经典剧目。此外,虽然46年来,《红色娘子军》中先后出现了5代“琼花”,但为了塑造同一个舞台偶像,每一代“琼花”都必须接受同样的锻炼———军训。

人物意义

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芭蕾的一座里程碑。

人们看到的吴琼花都是由朱研、孟宁宁和张剑扮演的,而在这部舞剧最初红遍中国的时候,第一位扮演吴琼花的是白淑湘。“1954年成立中芭,1964年便有了《红色娘子军》,不到10年时间,我们便拥有自己的第一台原创的芭蕾舞剧,非常了不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电话那头的白淑湘很激动。白淑湘说,《红色娘子军》剧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对于即将来渝的《红色娘子军》,白淑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现在的版本和我们当年跳的那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有一些改动,她们做得很好,非常出色。”

军人精神

演员要有“娘子军”精神。

红色娘子军》从首演至今已46年,演出超过2500场,可“娘子军”在观众心目中却依然“青春”。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剧中女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不管换了几代演员,娘子军的精神都是一样的。

据介绍,多年前,当《红色娘子军》第一次在舞台上联排的时候,当时的军区领导便提意见:像“娘子”,不太像“军”。于是,中央芭蕾舞团的领导当机立断,作出一个对《红色娘子军》的未来至关重要的决定———全体演员包括演奏员共130多人,开赴大同去当兵。如今,新一代的娘子军们依然得下军营。朱研、孟宁宁和张剑都是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琼花”,对于军训三人都说得很诚恳:“我们每天跳舞很累,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比我们更累,那就是军人。可是,艰苦的军营生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军人精神,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娘子军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年,近50年来长演不衰,不仅在中国演出了2500多场,最近几年更是红到国外,让世界观众认识了中国芭蕾舞的魅力。《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歌曲广为流传,写下了中国芭蕾史上的一段传奇。

电影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的剧本作者梁信说,该剧主人公之一的吴琼花也是“杂取种种人合成的”。

吴琼花是由哪些人“合成”的呢?梁信说:“我在生活中曾遇到许多苦大仇深的妇女,其中有三位给我极深刻的印象。一位是丫头出身,十几次死而复生的战士;一位是传奇式的女英雄;一位是复仇心很强的童养媳。我对这一类具有奴隶命运而反抗精神强烈的女同志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她们身上有着大致相同的倔强性格。经过多年揣摩,一个具有鲜明倔强性格的人物吴琼花就‘合成’出来了”。

吴琼花这三个生活原型有一个在红色娘子军连队中,那就是“传奇式的女英雄”冯增敏。

为了落实周总理关于“把娘子军的事迹拍成电影”的指示,1957年,广州军区政治部将编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军区创作员梁信。梁信来到娘子军故乡乐会县征集娘子军史料和创作素材,并在乐会县体验生活。时任乐会县妇联会副主任的冯增敏接待了他。冯增敏是娘子军的连长,是娘子军全部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冯增敏向他介绍了娘子军的一切,带他走访了数十位娘子军老战士,并实地察看了娘子军当年诞生、战斗、宿营的地方。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交往,梁信对娘子军跌宕起伏的历史,对冯增敏的传奇人生及其性格特征都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此时,“吴琼花”的艺术形象已经到“呼之欲出”的地步。

熟悉冯增敏经历的人都知道,冯增敏与“吴琼花”的人生轨迹多有重合之处:都是苦出身,常挨地主皮鞭抽打;都蹲过敌牢,并落下一身伤痕;都是在党代表的指引下投奔革命参加红军的;都从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娘子军连的领导;吴琼花活捉恶霸南霸天和冯增敏活捉地主恶霸卢茂修的经过十分相似。吴琼花的许多“细节”,也是从冯增敏身上移植过去的。如冯增敏报名参加娘子军时,红军团长王天骏问她为什么参加红军。她把衣领一拉,露出条条伤痕说:“不要问为什么,就为这个!”这个细节,电影和芭蕾舞都采用了,而且使用了特写手法。

除了冯增敏以外,在吴琼花的形象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娘子军干部和战士的身影,如吴琼花的名字就是从娘子军第一任连长庞琼花名字衍化而成的。

相关报道

中国妇女报》文章:吴琼花 撒娇给谁看!

在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名为“红色娘子军拍成青春偶像剧”。该文称,将要拍这个电视剧的导演说,“该剧的改编思路也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向着偶像剧前进”。“这是一部描写‘女人与战争′的作品,但是女人再革命也是女人,像她们个性中的可爱,骨子里的帅气,绝不能只是表现在行军礼时有多标准,而是要在她们的情感上下功夫。如果将来观众看了这部戏后感觉这些女人有些味道的话,我就满足了”。

这位导演还说:“吴琼花不是天生的复仇者,应该是‘天使的愤怒′而不是‘愤怒的天使′。吴琼花首先在气质上要可爱,要让人一看到她就有想帮助、保护的感觉”,等等。

如果媒体传达的信息无误,我想,这位导演的话综合起来也就一个核心意思,吴琼花作为一个女人,首先应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然后才可以有愤怒等情感。

我们知道,天使在宗教语言中特指上帝的使者,仙界之人自然是圣洁无瑕;而在世俗语言中则通常是恋爱中的男人称赞女人时所说的梦话,大抵可理解为可爱之类。当然,梦话是当不得真。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位导演的心目中,作女人的第一要义是可爱。如何才能可爱呢?或娇柔,或楚楚可怜,让人(男人)“产生想帮助、保护的感觉。”不难看出,导演这番话是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角度,来观赏女性而产生的美学感觉。

作为艺术创作,导演自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但是,万不可随便贴上吴琼花的标签。吴琼花就是吴琼花,她有她的身世,她有她的年代。也许,正像这位导演无法理解吴琼花的愤怒一样,吴琼花恐怕永远也无法像这位导演所希望的那样“可爱”而遭人怜惜。因为当时的她已经生存不保。不在愤怒中新生,则只能在沉默中死亡。

据说,导演认为,老电影新拍就要打破脸谱化。艺术创作需要创新,无可厚非。但谁又敢说天使就不是脸谱之一种呢?事实上天使早就是“脸谱”了,要“楚楚可怜”、“要可爱”、“要一看到她就有想帮助、保护的感觉”,如今充斥于影视剧中的这些女性形象的脸谱难道还不够么?说穿了,天使也只是时尚脸谱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女人可以是天使,但是女人不一定非得都成为天使,只要是女人就应是天使的认识,其实是男性可怜的臆想。正是那些导演们对这个天使“脸谱”的滥用,一些历史剧才被改拍得面目全非。

历史剧不尊重历史,于历史而言,是一种失忆,是一种亵渎。恋旧的感觉,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落伍退化的味道;但对历史的尊重,却绝对是另一种自尊与明智。岁月可以使情感的鲜活日益淡化,但历史的面目,却永远在时光的隧道中保存地老天荒而不变的真实。对历史,对吴琼花们,我们也许需要某种更真实的阐释,甚至是天使式的。但我想我们的导演们首先更应该懂得尊重,尊重历史、尊重女人、尊重成为历史的女人。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大众也许并非那么真在乎天使,怕的却是我们的导演在单方面臆想天使或是盲目地拿天使来媚俗。其实,真实才是一种最有震撼力的解读方式。

还就“红色娘子军”而言,当年吴琼花扛枪做战是为生存而战,决不是为撒娇给谁看。有娘子军军歌为证: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来源:中国妇女报作者:袁鹏

参考来源

伟大的吴琼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