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养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养洁 | |
---|---|
| |
出生 |
山东济南 | 1928年1月1日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复旦大学 |
职业 | 科研教学工作者 |
研究领域 |
物理有机 金属有机 大环化学 |
吴养洁 (1928年1月1日 - ) 出生于山东济南。[1] 是一位有机化学家。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
人物生平[3]
- 1958年-至今,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
- 1960年,任郑州大学讲师
- 1979年,任郑州大学副教授
- 1982-1990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 1985-2000年,河南省化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 1985年-1999年期间,先后到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俄罗斯科学院元素所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 1986年6月-至今,任郑州大学化学系、南京大学化学系(兼)博士生导师
- 1988年-1998年期间, 先后到美国PSU、ISU、JMU等五所大学,哈萨克斯坦大学与白俄罗斯大学,波士顿ACS 216届年会、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系等作学术访问或学术报告
- 1993-2001年,任郑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点(自1993)及郑州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自1995)业务负责人
- 2002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 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现任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4]
- 物理有机与金属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方法学
- 材料化学
科研成果
- 证明饱和碳原子上的脂肪族SE2与SN2反应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不变
- 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内配位键的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 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而非五元螯合环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化合物的新途径,进而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作为Heck、Suzuki等反应的新型催化剂
- 制得了一系列大环配体及其与金属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和超分子,其中与糖或氨基酸络合的杯〔4〕芳烃硼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主要奖项[5]
吴养洁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已被他引400多次,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70多名。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授予吴养洁教授先进科技工作者奖状
- 1984年,《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与发明专利
- 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 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 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 1998年,河南省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 2001年,“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2年,《环金属化反应与分子内配位》获2002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壹等奖
- 201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 2014年,《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偶联和制备发光材料中的应用》获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把实验室当家”
91岁的吴养洁仍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 [6]2019年1月1日是吴养洁91岁生日。虽已到鲐背之年,一辈子“把实验室当家”的吴养洁仍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为学严谨,言传身教,“为学应尽毕生力”是他对学生的寄语,也成为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原郑州大学建校之初到现在,吴养洁已经在郑州大学工作了60余年。他躬身育桃李、笃志做科研,勤勉执着、始终如一,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科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吴养洁院士,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使得已经91岁高龄的他仍能每天坚守在实验室里埋头耕耘。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学苏联学生和实习生代表时的著名讲话。
吴养洁先生就是这些留苏学生中的一员,作为现场的见证者和聆听者,吴养洁院士回忆说:“我不仅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终生难忘,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一定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