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
图片来自twmemory.org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1] 于1988年12月31日,发生在台湾嘉义市的一次抗争活动,数名阿里山乡邹族部落青年,因为不满中华民国政府长期宣传吴凤神话、贬抑原住民,遂破坏了嘉义市中心的吴凤铜像。也因此事件,教育部决定停止在学校中教授吴凤故事,台湾省政府将嘉义县吴凤乡改名为阿里山乡。此事件也间接促成了台湾首座二二八事件纪念碑的诞生。

历史背景

吴凤神话

吴凤神话中,吴凤是清朝时期阿里山的官员(通事),为了让当地原住民停止猎人头的习俗而自愿牺牲,吴凤的义行感动了他们,从此阿里山原住民改变了猎头的习俗。

文化的羞辱和歧视

教授吴凤神话故的事早在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的学校课堂中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之后,继续在学校中教授这个故事,将嘉义县阿里山一带命名为吴凤乡。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时期,修建了嘉义的吴凤庙与吴凤墓,也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嘉义车站前树立了台湾第一座吴凤铜像。但阿里山邹族部落长期质疑吴凤故事的真实性,并认为吴凤故事将他们塑造为不文明的猎头族,是对他们部落文化的一种羞辱和歧视。

远因

1987年,发生汤英伸事件。邹族青年汤英伸至台北工作,与雇主发生争执,怒而杀人。学者蒋勋胡台丽等人声援汤英伸,希望政府能够特赦汤英伸。因此事件影响,学术界开始讨论吴凤神话造成对邹族人的歧视。同年9月9日,邹族人发起游行,要求把吴凤乡更名。

事件起因

1988年,在台南训练的玉山神学院第九期学员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林宗正人等,在结训时讨论要作些什么来成为训练的成果,最后决议要破坏嘉义市中心的吴凤铜像。

12月31日,林宗正与邹族青年曾俊仁、邹族青年潘建二、布农族青年Kavas Takistaulan(汉名:余进仁)等人,向民主进步党台南市党部借了两台货车,开到嘉义市中心,开始拆毁铜像。这个行动惊动了附近嘉义市警察局员警,前来制止,将他们驱散。被驱散的原住民青年,在旁边的工具行购买了绳子与电锯,在中午时再度进行第二次拆除行动,用小货车成功将铜像拉下。铜像落地后当场断裂成数截。林宗正在一侧双手握拳,兴奋跳喊:“哈利路亚!哈利路亚!”[2]

1989年2月11日,林宗正、曾俊仁、潘建二、Kavas Takistaulan等四人立即收押,以“毁损公物”、“妨害公共安全”、“违反集会游行法”、“妨害公务”四项罪名起诉。[3]

游行声援

为纪念二二八事件,由陈永兴医师和郑南榕先生所组成的“二二八公义和平促进会”决定,1989年2月28日分别在基隆市嘉义市举办游行。嘉义市社运团体联络阿里山邹族部落,希望他们在2月28日至嘉义市参与游行,同时也声援这四个人。当时政府为避免事态扩大,决定让这四个人交保释放。2月15日,台湾省主席邱创焕宣布自1989年3月1日起,吴凤乡更名为阿里山乡。教育部长毛高文也宣布,在同年7月1日之后不再在教科书中教授吴凤故事。法院随后判决这四个人无罪,此事件结束。

建立二二八纪念碑

1989年2月28日,在嘉义市发动的游行中,嘉义市警察局在此地拉起人墙,与群众对峙。最后嘉义市市长张博雅出面与抗议群众协调,市政府同意在弥陀路建立二二八纪念碑。至于被毁的吴凤铜像原件则下落不明。原址现为狮子会“自由之钟”。

参考文献

  1. 少年台湾史-第276页,周婉窈,台北:玉山出版社
  2. 走上街头,台湾牧者传奇林宗正,邱斐显,第四届北台文史与资产保存学术研讨会
  3. 少年台湾史-第276页,周婉窈,台北:玉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