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听鬼故事长大(杨建英)

听鬼故事长大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听鬼故事长大》中国当代作家杨建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听鬼故事长大

鬼故事是我们农村孩子的童话。

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心里不装几段能把人吓得人心惊肉跳的鬼故事,是令人同情的。换言之,一个心里没“鬼”的农村孩子,要想在这个充满“鬼怪”的世界打拼,根本长不大。

是的!鬼,也是乡村沃土盛产出的,除五谷杂粮之外的一种“农作物”!

我最反感某些“山寨农村”的作品。一提起乡村生活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说起在乡村听故事就是什么“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葡萄架下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搞得“奶奶”跟下放到农村的大学教授似的。哪有这么浪漫呀?这都是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臆想。

我们跟城里孩子根本没法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城里孩子那时也苦,但他们有小人书看,有报纸读,有“电匣子”听(里边有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还有电影、话剧看。我们农村啥玩意儿都没有。村子里收音机都很少,猴年马月有一场电影,还净是“跑片儿”。农村少年的文化生活,主要靠这种“口头文学”——也就是听故事来解决。

大马村能讲童话、传奇和惊悚故事的人大致有这么几位。

梁东子、女、民办教师。能讲正宗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大灰狼与小黄帽》等等。讲述地点,课堂上。

姜志,退武军人,见过点世面。主讲《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讲述地点,生产队的田间地头上。

吕学义、老头儿,念过几天私塾,“民办文化人”,文化革命“破四旧专治对象”。主讲《聊斋志异》。讲述地点,村里办红白喜事的人家。

梁东子的童话,受欢迎程度,一般。因为,什么东西一进入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趣。村里孩子也不喜欢围着她听故事。一是找不到她。她那时可能忙于搞对象,一天除了上班,其余时间看不到人;二是谁没事儿喜欢往老师跟前凑呀。

姜志的传奇,受欢迎程度,强烈。因为,故事生动曲折、惊心动魄。只是一般小孩子因为上课听不上。

吕学义的《聊斋》,受欢迎程度,强烈。因为能写一手好毛笔字,使他经常受雇写花圈、挽联、挽帐、花账等。农村的“红事白事”都可称为喜事,一旦谁家有事,一村人都跟过节似得欢天喜地。往往在这种时刻,平时抬不起头的老吕,便会德高望重起来。大家围着他听那些狐仙女鬼的故事,在没有电视的岁月里,还是很过瘾的。

以上这三位呢,是文化人,讲述的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应该算是当时“乡村版《百家讲坛》”的坛主大碗儿。实话说,这三位的讲述对我没有多大影响。真正深刻影响到我,把我吓得灵魂出窍屁滚尿流的是时常到我家串门,坐我家炕头,住在村后头的王二奶奶。

王二奶奶的故事按时下话说叫:原生态、接地气。

梁东子的童话,总是发生在“朗朗阿够”(英文)——很久很久以前的欧洲;姜志的传奇,总是发生在解放前或者刚解放时的重庆南京;吕学义的聊斋总是发生在古时候的山东河南;而王二奶奶的鬼故事大都发生在,前年冬天、去年夏天、昨儿晚上的村前、街后——有鼻子有眼儿,真事一般!

[1]

作者简介

杨建英,男、北京人。现为新疆阿勒泰地区文联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