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听雨(苏相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听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听雨》中国当代作家苏相群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听雨

今天,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对每一个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对于农家干旱的庄稼地,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是下着雨,我坐在窗前正咬文嚼字,同一种死文字拼命。窗前的雨淅淅沥沥,随风飘进来,有几滴雨珠落到书页的面上。吃一根香烟,我把头从窗子伸出去,想看看这雨是怎样飘飘洒洒地从空中落下来的。前方有一条土路,路很不平整,凹凸不平的小土堆、小土坑在这条路面上自由地起伏着,几位赶路的红尘过客在这土路上急匆匆地行走着,他们在骂着。我听着他们嘟嘟哝哝的声音,究其实,应该是极为讨厌这雨来的不是正当时。真有点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免得影响他们赶路。我平生挺爱笑,不是嬉皮笑脸,死不要鼻子的那种,是脸上笑得象平润一点的猴子那种,总洋溢着一种笑的活力。不过,也往往有招人不愿意的时候,其中一位赶路的一定以为我是在笑他们骂天的粗鄙之语,觉得自己不是怎股劲儿,便扭转头吹胡子瞪眼睛似的恶狠狠朝我撂了一句:“有什么好笑?”我听了从脊梁沟上发麻。看来,看雨心情让他们整坏了,我急忙把头从窗子外面缩回来,把桌子换了个位置,放在墙角去,桌子上面的书,除掉《三国演义》之外,还有一本我正看的文,我发现一滴雨珠已浸湿文中“诗无达诂”一词中的诗字。此词在我大脑中又变成“雨无达诂”了。这词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在我看来,实含有相同至理。

我现在也有两种看待这两个词的方法。在第一种里,诗无达诂,我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说数学、物理可以有标准答案,语文中的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好的散文、小说,不可能只有一种解释。正如一部《红楼梦》,毛泽东有毛泽东的读法,胡适之有胡适之的读法。就连现在的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分析都有不同的心得。在第二种里,雨无达诂,我也可以去这样理解:无论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每一位听者听到雨声后都会象读好的一本散文、小说会产生不同感受。

作家朱自清对春雨的感受是“润物细无声”的。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看到的,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笼着一层薄烟。让人感到人世间的万物在雨中一片欣欣向荣。人们都感到手里有大把大把的日子,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雨领着人们向前去。

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走在街上,遇到下雨的时候,她有时会不自觉地落下泪来,心里感到的是忧伤。她内心想到的是但愿世间的泪,不会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但愿天上的雨,不会落得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希望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为明净的人。

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人是颇有一些的。并且对雨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等词,让人一看就是略微带着那么一点病态的惟美的听雨词。然而从这些听雨词里却让人听到一种家破国亡的情调。从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听到了人生失落的心情。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作者的亡国愁情。

还有“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听到帘外雨潺潺的声音,产生了自已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悲伤。

在中国,从古到今,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但我认为,要讲达到听雨的最高境界,乡间的村民比他们更有资格,乡间的村民听到雨声后,产生的感觉更胜其一筹。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的,常看到村民浇庄稼是从村里担着水送到离村好几里的庄稼地里,一棵一棵的浇苗,肩膀被扁担压得鲜红,双脚走得起泡。他们的愿望是要过一个粮食丰收的年。故乡春天,十年久旱可是常有的事。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特别是夏季,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烈日烘烤了的田野一月有余,一片片禾苗在炙焰骄阳下也不欣欣向荣,一望无垠的大地也不郁郁葱葱。只是一块块干的土壤呈现在庄户人的面前。家乡父老面对这样的干旱,看着渐渐黄萎的庄稼苗,可是忧心如焚,徒唤奈何。村民们的焦急之情可想而知,不是抬头望云霓,就是向有收音机的人家打听天气预报。他们的饭后谈资便是:这雨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几个月不回头;连个回信也没有。好像就睡着了,睡得还挺香甜。多咱见着那个懒龙王再说,拉着它去见玉帝说道说道。我还听过一位放羊的老伯盼雨时所唱过的歌,曲调似湟河浪花的那种,一边放着,一边唱着:我抬头看青天,搜寻空中的雨儿。却只见,白云悠悠,尽情地游,我的苗儿可等不了。

忽一日,雨忽然来了,仿佛故意吓人玩,哗啦啦雨下了,村民会高兴到腔子里。无论是走在小路上,石桥边或是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听到如降甘露的雨声,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心情怡悦有加,互相奔走相告。有撑起伞的、有披着蓑戴着笠的,都急忙忙向庄稼田埂上走去。看生长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或玉米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枯黄的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仿佛它们在饮着仙露,吸着醍醐,每个叶片被轻风一吹,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我至今犹记村民们听到雨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种感受

我还记得有一天夜晚,下起了春雨,父亲听着房上滴下来的檐溜声,对母亲说道:“可下雨了,韭菜经过一夜的春雨,明早更青更嫩了,天亮了割回来,中午做顿饺子。”

话又说回来,我现在虽然居住在大城市,但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替父母打过猪草,摘过豆子,翻过红薯秧,知道“春雨贵似油”的农语。因此,我最喜欢春天的雨,春雨离珍惜它的劳动者最近。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春雨不但润物细无声,而且也滋养着劳动者的心灵。当我看到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我才感到春雨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雨也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劳动着的人。春雨就在劳动者的身边,他们一边听着,一边工作着。[1]

作者简介

苏相群,河南邓州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