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吉林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吉林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於2013年,是吉林地區唯一從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

生物技術研究所現有科研人員[1]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2人。成立以來,開展了玉米單倍體育種;蘆筍、秋葵、雪蓮果等特菜栽培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二氧化碳氣肥等生物藥肥的研發及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目錄

科技課題

生物技術研究所承擔了吉林省科技廳課題2項,分別為(轉大豆C2H2型鋅指蛋白基因SCTF-1提高大豆耐冷性研究)和(轉大豆C2H2型鋅指蛋白基因SCTF-2提高大豆耐旱性的研究);吉林市科技局課題3項,分別為(利用單倍體技術培育高產、高抗、高配合力優質的玉米DH系)及(綠蘆筍早期間套複種栽培模式研究)(吉林地區蘆筍露地栽培品種引進、篩選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近年來,生物技術研究所在開展課題項目研究的同時,致力於生物產業研發、科技扶貧服務及經濟作物組織繁育等研究工作,努力開拓科研新領域、奔向服務現代農業建設新目標。

相關資訊

秸稈高效還田配套裝備與模式研究

針對當前秸稈還田處置難、效率低以及後茬播栽質量差等問題,通過農機與農藝融合創新解決秸稈高效還田及其後續農藝障礙問題,為基於秸稈還田的稻麥穩產高產提供技術支持。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研究:1)根據江蘇稻茬小麥季節緊、土壤類型豐富、播種粗放等特點,開展秸稈旋耕還田與秸稈覆蓋還田兩種模式研究,以充分利用當地溫光資源。

從秸稈勻鋪擴散裝置改進、高效旋耕施肥設備篩選、機械勻播裝置創新、播後適墒鎮壓等方面開展廣泛研究,以期實現秸稈高效旋耕還田與機械均勻播種間的互適。同時開創性開展了稻收麥播秸稈同步覆蓋還田技術的研究,在一體化裝備、適宜留茬高度、適宜播量、精確施肥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為適宜地區機械化稻套麥零共生生產提供技術支撐;2)稻麥抗逆壯苗豐產技術研究。通過開展秸稈腐解液與外源激素等逆境鍛煉育秧、深穴基質育秧及田間增氧等技術研究,明晰各技術作用機理,形成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水稻[2]壯秧配套關鍵技術;通過對不同耕作、播種、鎮壓、施肥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組裝集成基於秸稈還田的稻茬小麥壯苗技術,配以其它技術措施,以實現壯苗豐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