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评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评林

史记评林,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图书。[1]

基本信息

作者 (明)李光缙增补等 [2]

ISBN 9787805045511

定价 520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

内容介绍

据明万历年间李光缙增补本影印

《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明凌稚隆刻本,较胜他坊本,有索隐、正义。范补:此本之可取在正文及注校刻不苟。本书在清朝与日本一再出版,可见受欢迎与经典的程度。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万历四年的吴兴凌氏本。这个版本比起纸墨粗劣的坊间本算是不错的了。但是在和刻本里应属一般,并非精品。纸质没有用上好的皮纸,字迹也偶有不清。

尚有日本世裕堂明和7年(1770)刻本,东京玉山堂明治2年(1869)刻本,长沙养翮书斋光绪17年(1891)刻本,日本东京九春堂明治16年(1883)刻本等版本。

史记评林

此《史记评林》共一百三十卷是一部汇集万历四年以前《史记》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明万历时期凌稚隆以三家注本为底本,收集了历代近150家对《史记》的评论,故亦名《百五十家评史记》。此书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籍。此本为明万历时期吴兴凌氏自刊本。

《史记》的传承与典校一直都是中国史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宋代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及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都收录在南宋人黄善夫所编辑,于宋庆元二年在建安所刻成的《三家注》里,为目前最广为流传的版本之一。至宋代以降,除了建安外,另有元彭寅翁本,明柯维熊本等版本。而明朝人凌稚隆所主编的《史记评林》,是继建安本《史记》后最常运用的版本。日本人岛田重礼评说:

自宋淳化中使刊此书,后屡经翻雕,其存于今者,以南宋建安本为最古,元彭寅翁本次之,明王延喆本柯维熊本又次之。然彭氏删节注文,柯氏以意窜改,均不为佳本。凌以栋评林本最后出。栏上收评,不免坊刻窠臼,然具载诸家注,不略加删削,视他本差为赅备。

首刻本于万历丙子(五年,一五七七)年印刷 ,凌并且在《刻史记评林序》中阐述:“予乡凌君以栋氏,少随其父尚书郎藻泉公,读诸家之评辄自喜。稍稍日镌而夕之,不特旧所刻索隐正义,与韦昭裴骃服虔杜预王肃贾逵徐广辈所注而已也。” 从这个条目我们可以判定,凌氏一家应该是属于当地望族,他们可能不需要官方的资助就能自行刻书。一年后于万历丁丑年,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徐中行又做序:“凌氏以史学显著,自季默有概矣。加以伯子稚哲所录,殊致而未同归,以栋按其义已成先志,集之若林,而附于司马之后,观乎所裒次。其才可概见已。”可见这个版本已经受到官方的重视,并且大量印刷。(文字介绍参考:《史记评林》和凌稚隆 )

明人崇尚评论,是当时风气。史书评论,分一句一段的小评和全篇总评两种形式。评论附史文合刻,小评刻于书眉,总评刻于篇末。或称“评林”,或称“题评”;或称“辑评”,或称“集评”,或称“汇评”等等,名虽各异,质实相同,总称评林本。(参考:明凌稚隆刻本《史记评林》)

大致目录

序:刻史记评林序( 明茅坤撰),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补史记序(唐司马贞撰)

史记正义序,史记集解序(宋代裴骃撰),史记正义论例,史记正义谥法解,史记正义列国分野(唐张守节撰),史记评林凡例(明凌稚隆撰),史记评林姓氏,史记评林引用书目,补史记

卷一:五帝本纪 卷二:夏本纪 卷三:殷本纪 卷四:周本纪 卷五:秦本纪 卷六:秦始皇本纪 卷七:项羽本纪 卷八:高祖本纪 卷九:吕太后本纪 卷十:孝文本纪 卷十一:孝景本纪 卷十二:孝武本纪 卷十三:三代世表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 卷十五:六国年表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卷二十三:礼书 卷二十四:乐书 卷二十五:律书 卷二十六:历书 卷二十七:天官书 卷二十八:封禅书 卷二十九:河渠书 卷三十:平准书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卷三十九:晋世家 卷四十:楚世家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 卷四十二:郑世家 卷四十三:赵世家 卷四十四:魏世家 卷四十五:韩世家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 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 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卷六十:三王世家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卷七十:张仪列传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 卷八十:乐毅列传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 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 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 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 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凌稚隆(生卒年不详),字以栋,号磊泉。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祖先世代为官,凌濛初(1580年—1644年)即其侄子。笃志好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其父凌约言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进士,官至大名府通判,后辞官致仕。与其兄凌迪知一起从事编纂工作。曾仿阴时夫《韵府群玉》之例编成《五车韵瑞》160余卷,又收集174家评《汉书》言论,编成《汉书评林》100卷,是《汉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凌稚隆所撰所刻的《史记评林》、《汉书评林》都由茅坤(1512年-1601年)作序。著作有《史记评林》、《汉书评林》《春秋评注测义》、《史记纂》、《五车韵瑞》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