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提芬·古華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提芬·古華治
Stéphane Guivarc'h

圖片來自alchetron

個人資料

全名     Stéphane Pierre Yves Guivarc'h

出生日期    (1970-09-06) 1970年9月6日(54歲)

出生地點   法國孔卡爾諾

身高     1.84米(6英尺12英寸)

位置     前鋒

史提芬·古華治(Stéphane Guivarc'h;1970年9月6日,出生於法國孔卡尔诺,是已退役的法國足球員,司職前鋒。是法國前職業足球運動員,曾擔任前鋒。他曾在法國隊中出戰,該隊在本土贏得了1998年FIFA世界杯

他的早期職業生涯曾在法國不列顛俱樂部Stade Brestois和En Avant Guingamp俱樂部度過,然後移居AJ Auxerre,並於1996年贏得了Ligue1。他與Stade Rennais一起回到Brittany,並與他一起贏得了Ligue 1的金靴獎。在歐塞爾的第二場比賽中,他保留了Ligue 1的金靴獎,還贏得了1997-98年歐洲聯盟杯的金靴獎。那年夏天,他贏得了世界杯冠軍。

世界杯之後,吉瓦奇離開法國前往英超聯賽的紐卡斯爾聯隊,但在三個月後未能在聖詹姆斯公園產生影響後離開了法國。他在聯賽和蘇格蘭聯賽杯中獲得獎牌,在蘇格蘭超級聯賽的流浪者足球俱樂部結束了本賽季的比賽,他在決賽中得分。然後,他返回歐塞爾(Auxerre),然後在2001-02賽季因恩·安萬特·古安普(En Avant Guingamp)退休。

儘管在法國和歐洲獲得了進球紀錄,但他還是被英國報紙《每日郵報》評為英超聯賽最差的前鋒,以表彰他在紐卡斯爾聯隊的短暫而失敗的表現。他最著名的是曾替Template:Nft1998年世界盃擔任正選前鋒並贏得冠軍。雖然如此,古華治在整個決賽周竟然顆粒無收,飽受傳媒及球迷批評。

古華治在1997/98球季法甲代表歐塞爾時取得當屆的歐協盃金靴獎,因而受到當時的法國領隊注意而入選國家隊,並擔任正選正前鋒,但在中場線如施丹德约卡夫等好手協助下,依然未能替球隊入球,不過由於施丹等球星的出色發揮,法國仍然大勝巴西3:0捧走世界盃冠軍寶座。

古華治在表現未如理想仍得別Template:Fc的垂青,但只踢了三個月便被裁走,加盟蘇超球會流浪者,贏得了聯賽冠軍、蘇格蘭盃蘇格蘭聯賽盃,他更在決賽入球助球隊取勝。其後在2001/02球季返回歐塞爾,最後在甘岡退休。

古華治在1998年世界盃的「零入球」、以及在紐卡素的差劣表現,被英國報章《每日郵報》評為英超史上最差前鋒[1]

職業生涯

古華治出生於布列塔尼的Finistère的Concarneau,他的職業生涯始於1989年的不列塔尼亞俱樂部StadeBrestois。1991年,他搬到了該地區的另一家具樂部En Avant Guingamp,在那裡他的進球率比每兩場比賽都要好( 在110場聯賽中有68場),促使他在1995年轉投AJ Auxerre。他為俱樂部效力,因為他們在1995–96賽季在經理Guy Roux的帶領下贏得了Ligue 1和Coupe de France的雙冠王,但在23場比賽中只進了3個進球 聯賽出場。 在歐塞爾呆了一個賽季後,他回到了不列顛的第三個俱樂部,斯塔德·雷納斯(Stade Rennais),單賽季,他在36場比賽中以22個進球贏得了Ligue 1金靴獎。

古華治贏得金靴獎的季節促使他們在離開歐克斯爾僅一年後就重返歐塞爾。 他保留了Ligue 1 Golden Boot,在32場聯賽露面中獲得21個進球。 。

Guivarc'h在1997-98年的歐洲聯盟杯中得分7次,贏得了金靴獎。 第一個進球是在第一輪對西班牙的拉科魯尼亞(Deportivo LaCoruña)的首回合中以2-1獲勝。 第二回合毫無目標。 在與希臘奧菲·克里特(OFI Crete)的第二輪比賽中,他以3比1的勝利(安托萬·西比爾斯基(Antoine Sibierski)取得了另一個進球)在本壘打中得分兩次,在第二次以3比2的失利(總共5比4)得分。 在第三輪對荷蘭的特恩特·恩斯赫德(Twente Enschede)的第二回合中,他在主場2-0的比賽中得到82分鐘的罰分,從而使歐塞爾隊以3-0的總比分領先。

在對陣意大利拉齊奧的四分之一決賽中,歐塞爾輸掉了第一回合1-0。 在第二回合中,吉瓦爾奇以2比2平局兩次。這意味著拉齊奧的總成績為3比2。

參考資料

  1. Bellwood, Tom. THE LIST: The worst strikers to have played in the Premier League, Nos 10-1. Daily Mail (London). 9 October 20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