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南开元寺

Qmli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8日 (四) 08:5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台南开元寺

中文名: 台南开元寺

别 名: 海会寺、海靖寺

等 级: 二级古迹

位 置: 台南市北区北园街89号

建成年代: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开放时间: 每日06:00-17:00

台南开元寺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原称海会寺,是台湾著名的寺庙和最早创立的官方寺院,位于台湾台南市北区。

开元寺对近代台湾佛教的发展关系颇深,

亦是台湾府城七寺八庙之一,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二级古迹。[1]

目录

历史沿革

开元寺的前身是明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为奉养其母董氏而建的北园别馆,而在董氏去世后该园遂废,

此外郑经长子监国郑克臧亦是在此被杀。

而进入清朝之后,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周昌也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此地建亭筑室,但不久就任满回京,该园又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台湾镇总兵王化行与台湾巡台兵备道王效宗认为台湾缺少佛寺,遂在此兴建寺庙,

因为是位于柴头港溪入海之处,所以命名为“海会寺”,

而因为该寺为台湾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开之例,又称“开元寺”。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道书成重修该寺,且因该寺多石榴又是禅宗流派临济宗在台湾的本山,便改寺名为“榴禅寺”,但不久又恢复旧名。

乾隆四十二年(1772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整修该寺,并奠基该寺的格局,并留下碑记。

乾隆末年,该寺正式名称改为开元寺,海会寺之名则成通称。

嘉庆元年(1796年)时,为庆祝皇帝登基,台湾总兵哈当阿遂取“圣天子绥靖海疆至意”将寺名改为“海靖寺”,并予以重修、题献三匾。

到了清咸丰九年(1859年)时,寺名确定为“开元寺”,同治之后,约每隔20到30年小修一次,再隔60年大修一次。

在台湾日据时期,该寺一度差点被寺中僧人宝山卖给日本人,但该僧在寺产卖出前猝死,该寺遂保存下来。此外该寺由于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的发愿重修,寺庙渐恢复旧观,宗教风气亦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开元寺一度因土地生产不足以缴税而陷入危机,后来经眼净禅师与台南士绅名流合力处理,才化险为夷。

而此后开元寺附近增建了佛学书院、禅学院、图书馆、幼稚园、慈爱医院与安养中心等设施,与附近居民的生活有密切的互动。

1963年翻修大士殿,改成两层楼的水泥建筑。

在2000年完成前殿与正殿的整修,但有一些旧貌因而被修掉。

建筑格局

开元寺坐西朝东,在蒋元枢整修之后为四殿两厢房的建筑群,为符合伽蓝七堂的寺院。

从北园街上的山门进入后,便是宽广的庙埕,庙埕北边立有碑亭。而过了庙埕之后,便是三川门,其中央宽五开间,有三对由台南名师蔡草如所绘的门神,分别是中央的韦驮伽蓝护法与两侧的四大天王。而在三川门之上,外挂有“开元寺”匾,内则挂“小西天”匾,门旁还有清代名士林朝英所书的楹联。而在三川门之内,则于两侧供奉哼哈二将。

进了三川门后,其后便是弥勒殿(天王殿),左边则为开山堂,右边为净业堂。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与四大天王,而在弥勒佛背后则供有韦驮神像。

开山堂里因该寺与郑经及其母董夫人有渊源,而供有延平郡王郑成功神位,

此外堂中还供有弘法大师塑像及西天东土历代祖师香位,墙上还挂有历代住持画像并附略传。

弘法大师塑像是已废寺的日本时代真言宗台南高野寺的遗物。净业堂里主祀地藏王菩萨和众多信徒的牌位,而乾隆年间的知府蒋元枢重修该寺时所立的“重修海会寺图碑”正存放于此堂中。

弥勒殿之后便是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另外还陪祀了多尊菩萨、尊者与十八罗汉。而在此殿中亦存有康熙时由首任住持志中禅师闭关三年募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铸成的铜钟。

而经过大雄宝殿后方的拜亭之后,便是大士殿。该殿为新建的钢筋混拟土建筑,一楼中央为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其左为功德堂,右为南山堂,而二楼中央则主祀千手观音,旁有小型的地藏王殿与郑王殿,此外这里还附设有1979年创办的“慧光图书馆”。其中南山堂是纪念佛教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而建,而功德堂里则有北园别馆时的古井,因郑经的生活起居用水来自此井,故名郑经井,此外这里还有当年凿井挖出的白色海螺化石,乃镇寺之宝。

法脉系统

开元寺本身一直为广纳十方各派的道场,其法脉系统大致上可分为下列四支演派: 万安广恩禅师演派(泉州承天寺系统)、 雪峰祖定禅师演派(黄檗山万福禅寺密云圆悟禅师法脉)、 普陀前寺演派(南海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前寺演派(鼓山涌泉寺维修上人法脉)。 以上演派除万安广恩禅师演派为曹洞宗系统外,其余三支皆为临济宗系统。

参考来源

  1. 台南开元寺,无量光明 , 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