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叫无名的和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叫无名的和尚,他扭头就对蓝色宝盒说:兄弟,我再求你一次,你想个办法,让我不用再操心,不用再劳累,不用再做事,好吗

原文

  从前有座山,山后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山叫无量山,庙叫无音庙,小和尚叫无名和尚。

  这无名和尚,别看年龄小,在无音庙里的辈分却不低,据说曾得到佛祖的指点。

  无名和尚很小的时候,就在无量山的前坡放牛,每天骑在牛背上,唱着小调,乐得自由自在。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紫色脸膛的白眉罗汉,用手指着他问:小孩,你叫什么名字?

  放牛郎摇了摇头。

  白眉罗汉来到他的近前,对他说:我看你相貌奇异,悟性一定不差,想给你起个法号,也算你的名字了,好吗?

  放牛郎点了点头,那白眉罗汉就说你就叫无名吧!我送你一个蓝色宝盒,你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说完,就一溜烟不见了。

  无名醒过神来,手上已经握着一个闪闪发光的蓝色宝盒。

  小无名很想试一试宝盒的魔力,就说:宝盒,我想吃一顿美味的野餐,可以吗?

  一道蓝色光环,像飘摆的绸缎,蓝色宝盒自动飞到绸缎的尽头,落在前边不远处的草地上。

  小无名急忙从牛背上爬了下来,追到蓝色宝盒的跟前一看:呀!这么多的好吃的,还冒着热气呢!

  小无名饱饱地吃了一顿,直吃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撑得挺不起腰来。

\

  他慢慢从地上爬起来,望了望那边山凹中的茅草窝。他从小就没了爹娘,每天就在那个茅草窝睡觉。刮风下雨的时候,又潮又冷。他想有个坚固的漂亮点的房子,就对蓝色宝盒说:兄弟,你还是再辛苦一下吧,我想有个房子。

  蓝色宝盒从地上飘了起来,贴着草尖缓缓地向前边飞过。一条小路的尽头,立刻呈现了一座漂亮的屋舍,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大大的牛棚。

  小无名立刻欢跳着进了自己的家,红砖绿瓦,特别的气派和漂亮。

  小无名将牛群赶进牛棚,天色已晚,他来到卧室,躺在柔软舒服的鹅毛垫上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迷糊中,只见白眉罗汉来到他的床前,对他说:无名,你切要记着:要善用宝盒,尽快醒悟成功的意义,不然,你就会丧失已经拥有的一切。

  第二天早上醒来,小无名急忙寻找蓝色宝盒,却发现它就在枕头旁边。

  他拿着宝盒说:兄弟,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白眉老师傅让我尽快领悟成功的意义,你能说话吗?能告诉我吗?

  蓝色宝盒闪过一片蓝色的光环,一张图画飘到床头,上边什么也没有,只画了一个人在田间正低头播种着什么。

  小无名想了想,还是不很明白。

  蓝色宝盒又闪过一片蓝色的光环,又一张图画飘到床头,小无名急忙展开一看:一条弯弯的没有尽头的大道上,一个小孩,一个小伙子还有一个老头正专心地朝前走着。

  小无名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他来回看着这两张图,脸上还是挂着疑惑。

  我想长大成人!懂得许多的问题。小无名急了。

  突然之间,小无名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

  我想有个漂亮的媳妇!

  蓝色宝盒开始忙的吱哇吱哇地叫,不过蓝色光环处,还是出现了一位绝代的佳人,正妩媚地朝着无名笑呢!

  无名高兴了,蓝色宝盒终于能休息一会儿了。

  从此,无名带着他漂亮的媳妇,来到草地,一起放牛,一起欢歌,日子过的无比快乐。就这么过了一个多月,无名没有再去想哪个烦人的问题:什么是成功的意义,管他干吗?很快就到了雨季,一连几天的连阴雨,堵了门,无名没法再出去放牛了。

  他躺在床上,突然想到冬天牛群吃的草还没贮备呢!

  他扭头就对蓝色宝盒说:兄弟,我再求你一次,你想个办法,让我不用再操心,不用再劳累,不用再做事,好吗?

  奇怪,这次宝盒居然没有搭理他,他拍了宝盒一下:听见了没有!兄弟。

  蓝色宝盒终于开口说话了:听见了,但你从现在开始,就不再是我的主人了!

  为什么?

  因为无名就是不断地尽心做事,你这样想,当然就不是无名了,也当然就不是我的主人了。

  不!不!我还要当无名!兄弟,你不要走啊,不要离开我!

  你想重新成为无名,就必须到后坡的无音庙修身养性三百年,再好好地醒悟成功的真谛,到时候我还会来的。

  眨眼之间,蓝色宝盒消失了,漂亮的媳妇也消失了,房屋也消失了

  第二天,无量山的无音庙多了个和尚,名字叫无名。

  坐享其成是人性的弱点更是人性的劣根,很多人在取得一点点成就之后,不是乘胜追击,借助良好的外界条件努力创造更伟大的事业,而是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将自身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失败。[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