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情思(赵大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古树情思》是中国当代作家赵大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古树情思
深秋时节,在麦苗青青的乡村路口,一棵棵古树在寥落的鸟鸣中静默耸立着。它们的根系扎于深厚大地,粗壮的枝干伸向高远的天空,既不摇曳张扬,又不遗世独立。
这些郁郁森森的古树,生长在西平县专探乡一个叫王兰庄的村头。与中原闻名的神垕、郭亮、郝堂等古村落相比,王兰庄完全是一块尚未打磨的璞玉,这些一棵挨着另一棵的古树,正是玉石上一条条朴质的文理。走进王兰庄,迎接你的便是参天古树,它们临水而立,高大粗壮,虬枝飞动,散发着阳刚和坚韧的气息,与一座座散落的麦秸垛,挺立起乡村高度。
在这些古树群中,一棵合抱粗的大桑树特别惹人注目。它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十几米高的树干上,一条条树枝交错生长,一片片桑叶耀着安宁平和的光芒,似一柄巨大的华盖,将村庄、土地和庄稼一起笼罩在平和的岁月中。朴质厚实的树皮上,纹路纵横,仿佛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一笔一划都是古典的格言,诠释着乡村数千年厚重的文明。
西平原名西陵,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里。在传说中,嫘祖在这里开创了植桑养蚕的历史,她教百姓抽丝织绢制衣之术,兴嫁娶,治礼仪,被尊称为“先蚕娘娘”。遥想远古历史长河中,在每一个烛火摇曳的夜晚,嫘祖在桑树的怀抱中盘着腿,俯身于起落的纺车前,左手转动太阳,右手托着月亮,在兔走乌飞中将乡村古老的灵魂慢抽成白色的丝线,将摇曳的灯火编排成一部温良恭俭让的历史。
在王兰庄,这样的古桑还有不少,无论是贫瘠的沟坡还是荒凉的角落,它们永远站立在阳光的正面,以从容的襟怀包容尘世的芜杂和悲欢,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嫘祖后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劳作中,以智慧和汗水擎起农耕文明的风骨。它们的每一片叶子,都摇曳着纯朴的乡土乡情乡音;它们养育的每一条土蚕,都吐露着对世间的谦卑、慈爱和赤诚。
古桑的周围,更多的是老梨树,它们如同随处可见的石磨石磙石槽一样,在烟火人间把自己沉默成一个个亘古不变的符号。这些老梨树有的直插蓝天,有的相依相拥,有的把自己弯成傲岸的山峰,它们皴裂的树皮上爬满苍黑的青苔,瘦削的树枝已化为健壮的骨骼。
不用走近这些老梨树,仅从它们摇落的黄叶,从它们沧桑的背影中,你就可以想象出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多少风吹雨打,经历过多少雷劈电击,经历过多少战火硝烟,经历过多少人事的更迭,经历过多少王朝的变迁……
据村里老人讲,老梨树大约种植于清朝同治年间,他们小时候是这个样子,现在老了还是这个样子。虽然它们年岁大了,但仍然是年年春来枝繁叶茂,入秋果实累累。王兰庄人把它们结出的果实称为“马鳖黄”,这些土梨虽然个形不大,但外表金黄,吃起来香甜酥脆。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棵树和一个人一样,都是沿着季节的脚步在大地上写下梦想。看着这些老梨树挺立的身姿,你就仿佛看到一辈辈王兰庄人在泥土的芳香里,用犁铧和锄头演绎着古老的图腾仪式,你就仿佛走进低矮的瓦屋院落,听见屋檐下的鸡鸣狗吠和锅碗瓢盆的交响,闻到热气腾腾的花卷馍,想起母亲浅浅的微笑、经年的疼痛和虔诚祭拜的背影……
王兰庄的美就在于乡土的淳朴和自然,在村子里随意走一走,那些长着瓦松的黑瓦,雕着窗花的木窗,颜色剥落的木门,从院墙上垂落的南瓜和梅豆,以及随风而过的曲曲折折的戏文,无不像田园诗一样,牵动着你温软的乡愁。要是累了的话,从袅袅炊烟中起身的阿婆会拉着你的手走进屋里,一边和你拉呱着土话,一边给你烧一碗清凉的薄荷茶……
在王兰庄的怀抱里,一阵清风,一缕花香,一声牛哞,都会让你在淡然中返璞归真,让你的欲念和虚荣随风而逝,心灵像阳光一样辐射打开。
王兰庄虽然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休整了道路,美化了环境,修建了娱乐健身设施,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它历史久远,距离县城较近,且背依风景幽美的小洪河,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均得天独厚,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正等待着一双大手笔来雕琢。[1]
作者简介
赵大磊,河南省西平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西平高中教师。。